让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他们多措并举全力以赴!
今夏汛期,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先后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灾后重建牵动人心。
当前,北方已入冬,受灾群众住进温暖的房子了么?取暖设置都修复好了么?过冬的物资都有保障么?
一起来看,当地如何多措并举、全力以赴,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今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吉林遭遇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洪水冲垮了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部分村民的房屋,不少房屋泡在水中只露出房檐。水灾之后,不少村民为如何过冬而发愁。
为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在舒兰市统一部署下,灾后新开村实现整体搬迁,开启重建工作。较原址地势高8.7米、占地面积18.6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面积2880平方米,新开村按照制定好的时间表,一步步“新生”。
重建项目场地负责人鞠文国表示,除了对房屋进行装修,还在房屋内部铺设电地暖,保证水电网全部畅通。今年底前,还将对重建房户的庭院、村广场及村内道路进行平整。
目前,在一栋栋新房里,村民的新家室温达23摄氏度。当地干部也积极走访问询,摸排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让受灾群众在入冬前住进暖屋子,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当地受灾乡镇一栋栋崭新的砖房已经建起。新砌的火炕、新铺的地板、新换的门窗干净整洁,新装的地暖设备散发着浓浓暖意,群众在入冬前住上了暖屋子。
尚志市委书记刘海涛介绍,目前,尚志市已新建房屋159户、维修加固3710户、购买存量房安置371户,因灾受损房屋新建及维修已全部完成。
今年汛期以来,辽宁发生罕见暴雨洪涝灾害,大连、鞍山、抚顺等9个地区受灾。受灾地区住建部门压实责任,将因灾受损农房恢复重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好。对于属于六类重点对象等低收入群体农户的因灾受损农房全部纳入危房改造计划,提前开工,尽早完成翻修、重建工作。未能纳入危房改造计划的受损房屋,统筹利用资金推动整治改造工作,确保农户安全温暖过冬。目前,613户因灾受损农房恢复重建任务全部完成。
围绕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北京门头沟、房山、昌平等受灾较重的区集中开展专项行动,成立工作组,已完成农房修缮约1万宅,抢修重建35座锅炉房、67座热力站,3.8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受损设施供电能力已全部恢复。
11月6日,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淀分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巡查燃气供热设备。近日北方连续降温,为确保市民温暖过冬,北京市已于11月6日0时点火试运行,启动供暖。11月7日0时正式达标供暖。
房山区西太平村,地处山区,灾害发生时,“户户都过水”,最后算下来,需要重建5户、修缮11户。如今,修缮重建顺利推进,许多受损房屋修缮工作已经完成,村民还换了新窗户,把暖气片换成了地暖,比以前更暖和。
门头沟区在灾后恢复重建一线开展调研,实施温暖过冬“攻坚月”行动,建立9支灾后重建攻坚队、3个灾后重建工作组,启动2557个农宅修缮重建工作,整改燃气管线隐患469处,维修采暖设备10749户,恢复煤改电90个村,全力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汛情期间,河北多地供热设施损坏。在涿州市,受损燃气壁挂炉共5600多台、空气源热泵共2900多台,目前全部修复或更换完成。为了减轻群众的财务压力,涿州市在做好燃气气源保障的基础上,对每台壁挂炉补贴1000元、每台空气源热泵补贴5000元。在河北保定涞水县,10个位于山区、丘陵的乡镇今冬要使用洁净煤取暖,预计使用量在5.1万吨左右。涞水县督促相关企业,早谋划、早对接、早储备,组织车辆加快配送,确保供得上、供得及时。
11月15日,唐山市热力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唐山市路南区绿城南湖春晓五号热力站内检查供暖设备。连日来,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组织相关部门、企业对辖区内供热管网、供暖设施和居民家中的采暖设备等进行巡检维护,做好供暖保障工作,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对少数经济条件困难的受灾群众,如何保障其住有所居?
在河北涿州刁窝四村,村委会联系施工单位,统一为8户困难群众在原址建设安置房,大大降低重建成本,并由村集体先行垫付资金。“比过去老房子住着方便”“过冬也不怕冷了”,村民的感慨,道出了心中的温暖感受。
在河北涿州万全庄村,新铺的沥青路平坦整洁,粉刷的墙面美观大方,墙上胡良晓月、双塔晴烟等“涿州八景图”引人注目。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美丽的小村庄,3个月前刚刚遭受过严重的洪涝灾害。
11月16日,唐山市丰润区一家供热企业工人在丰润区祥和路小学教室内测温。 连日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区3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供暖设施进行巡检,排查安全隐患,为学生温暖安全过冬提供保障。
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取暖工作务必落实落细,做到每家每户。
当前,受灾地区正抓紧抓实恢复重建工程、加快复工复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推动灾后重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策划:王莹
终审:陈竞超
综合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