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海突击——陆军某陆航旅组织跨昼夜海上实弹射击训练直击
战鹰列阵,铁翼飞旋。
“嘭!”近日,随着一发绿色信号弹划过天际,年轻飞行员叶兆奇驾驶满载多种弹药的战机率先起飞。紧接着,一架架战机腾空而起,组成战斗编队后迅速奔赴预定海域,陆军某陆航旅组织的直升机海上实弹射击训练拉开战幕。
机舱外,山峦快速向后掠去,村庄、河流、桥梁依稀可见。第一次驾机进行海上实弹射击训练,叶兆奇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从去年毕业到旅队以来,他学理论、飞基础课目、飞战术课目,苦练精飞1年多,终于等到这一天的到来,而他心里更清楚,只有经过实弹淬炼才能完成从飞行员向战斗员的转变。忐忑的是,虽然训练前已进行充分准备,但此次训练课目险难、环境复杂,想要精准命中目标难度不小。
下降高度,低空飞行……离开海岸线后,叶兆奇小心翼翼操纵战机下降高度。然而,随着高度下降,战机颠簸加重,叶兆奇感到舱外的海浪似乎要比战机“高”,战机像是要往海里“钻”。最终,战机稳定在了特定高度,如一只海燕紧贴海面疾速飞行。
“仗要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坚持战训耦合,实弹射击攻击全程要求飞行员自主规划攻击航线、自主侦察搜索目标、自主选择弹种和攻击时机,加上海上射击受风力、风向等环境因素影响,飞行员命中目标难度不小。
茫茫大海上,海天一色,缺少外界参照物,战机低空飞行搜索靶标风险高、难度大,叶兆奇依靠仪表数据变化保持飞行状态,驾驶战机隐蔽抵近,耐心地展开搜索。
“发现目标。”突然,叶兆奇发现了岛上一个忽隐忽现的小点,经判断为靶标。“进入射击状态!”叶兆奇迅速调整飞行姿态。进入攻击航线,搜索、瞄准、锁定……一系列连贯动作后,他操纵战机稳定悬停在海面上并精准地锁定岛上靶标。
“射击!”刹那间,叶兆奇果断按下发射按钮,采取悬停攻击的方式精准摧毁岛上固定靶标。
“漂亮!”导弹精准命中目标的那一刻,指挥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碧海长空中,战机呼啸着在海天之间穿梭。“2号海域,发现‘敌’快艇,实施攻击!”刚完成岛上固定目标攻击向前方机动时,“敌情”再次袭来,叶兆奇立即调整攻击阵位,快速搜索目标。
此时,数海里外的海面上一艘靶标舰船若隐若现。建立攻击航线、搜索锁定目标……叶兆奇操纵直升机迅速占领攻击阵位,果断按下发射按钮,随着一道道火光划过,一枚枚炮弹吐着火舌精准命中靶标舰船……在指挥塔台,作训参谋刘帅涛介绍,相比于静止的固定靶,海上靶标位置飘忽不定,射击时间窗口变小,射击难度更大了。
“难度大,才与实战贴得紧。”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在实弹射击中预设不同类型靶标,战机一次起飞搭载多种弹药、攻击多个目标,并把环境设真、把问题设难、把标准设高,锤炼飞行员搜索识别目标、选择攻击弹种能力,在逼近实战的射击训练中提升技战术水平。
夜色渐浓,经过短暂补给休整后,战机转入夜间火力突击训练。战鹰掠过海面,机舱外一片漆黑,加上海上风大浪急,搜索目标困难,对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是一次严峻考验。
窗外,风呼呼作响。“‘敌’跟踪!‘敌’跟踪!”飞行员张之帅驾驶战机刚离开海岸线不久,机舱内突然响起急促的告警声。张之帅屏住呼吸,紧盯仪表屏幕,保持无线电静默,操纵战机下降高度,实施超低空突防,最终成功摆脱“敌”雷达锁定。
“向目标海域隐蔽抵近。”漆黑的海面上,张之帅驾机向目标海域机动,虽然没有打开航灯,但战机仍像往常一样精准航行。
“此次跨昼夜实弹射击,我们运用飞行夜视仪、自由姿态校靶仪等多种创新小科技,助力飞行员夜间火力突击。”刘帅涛介绍,张之帅头盔上装有飞行夜视仪,在不开灯的情况下也可以精准飞行,完成观察、识别、跟踪、攻击等动作。
张之帅与后舱战友密切协同,边隐蔽机动边耐心搜索目标,很快通过观瞄系统发现了海面上一个忽隐忽现的小点。判断为靶标后,他迅速调整飞行姿态,进入攻击航线。
瞄准、锁定、发射……短短几秒钟内,张之帅依托夜视仪,一边保持战机速度不变,一边打开武器电门,将瞄准光圈准确锁住靶标,并抓住时机按下发射按钮,数枚火箭弹精准“刺向”靶标……
“这就是大家俗称的‘边飞边打’战术。”刘帅涛在指挥室指着电脑屏幕介绍,此次实弹射击另外一个亮点就是攻击方式由以往的“悬停攻击”变为“边飞边打”。所谓“边飞边打”,就是要求战机在高速运动中完成目标搜索、锁定、攻击,这对飞行员的自主筹划作战能力要求更高,攻击难度加大了,但离战场也更近了。
走下战机的张之帅兴奋地说:“‘边飞边打’能充分发挥直升机快速隐蔽接敌的优势,缩短了攻击时间,提高了直升机战场生存能力。”
据悉,此次直升机昼夜海上实弹射击训练,该旅将侦察、控制、打击等要素进行互补编组,形成陆航低空火力模块化编组新模式,重点对战场态势感知、低空隐蔽突防、隐蔽火力支援、夜间纵深突击等险难课目进行专攻精炼,全方位检验武器装备效能和飞行员技战术水平。
深夜的海天间,航灯闪烁,阵阵炮炸声不时响彻海空。顷刻间,一场新的战斗在海天间再次打响……
石芝鹏 张衡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