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繁荣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12-11 15:31:00来源: 光明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同时,实现乡村振兴,也必然带来乡村文化振兴,因为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上做文章,深入挖掘乡村的资源和文化,持续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以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途径。

  一、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的繁荣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义。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党的二十大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也就是说,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义,没有乡村文化振兴,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乡村文化的持久繁荣,才能促进乡村振兴的持久持续,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不断赋能。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展现出繁荣发展的蓬勃气象。如此起彼伏的“村BA”“村超”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火热开展,接地气的特色“村晚”深受欢迎,饱含乡村历史文化的非遗展演让游客流连忘返……绚丽多彩的乡村文化扮靓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空间,充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支撑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扎根入地。

  发挥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是农业文明的策源地,也是革命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和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每个地区的乡村文化又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地域性特征。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其实就是对农耕文明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对于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在新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起点上,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文化艺术应当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要善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乡村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二、激发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在实现社会化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河南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人才,强化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大幅提升“软件”水平,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完善省、市、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按照“全省统筹、四级联动”发展框架,优化“核心城区—乡镇(街道)—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梯次布局,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升级。

  二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由实体向虚拟扩展,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建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数字文化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乡村旅游网上展馆、数字课堂融媒教育云建设,及时更新发布电子书籍、艺术鉴赏、讲座慕课等数字资源,策划开展戏曲、广场舞、大合唱、民间民俗艺术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展演及选秀活动,打造简便易用、高效便捷、资源充足、服务规范的乡村网络文化服务载体集群。

  三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精心培训文化业务骨干,扎实做好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工作。为广大基层文化干部搭建激发智慧、锻炼才干、积累经验的舞台,让文艺骨干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成为文化工作的新常态。深入挖掘草根文化人才,使更多的民间能人有舞台展现、有机会提高、有能量辐射,发自内心地支持文化工作、参与文化工作。

  四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行动。立足河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为契机,通过传承弘扬河南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文化等振兴传统节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乡土文化相适应、与乡村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衔接。

  五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惠农行动。立足乡土文化,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引导本土乡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紧扣省内丰富的红色文化、殷墟文化、河洛文化等主题内容,结合河南豫剧、河南梆子等艺术形式,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河南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的文艺精品。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持续开展“千戏送千村”“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化惠民公益活动,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

  六是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富农行动。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用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公共文化“嵌入式”服务,探索“乡村民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小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模式,利用各类乡村公共空间开展阅读推广、技能培训、展览展示等特色文化服务项目。

  七是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市、县、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机制,制定更加科学的省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和考核路径,提高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效率;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为民、惠民、育民的民心工程。

  (作者:徐玉,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开展‘树立大历史观’教育及其宝贵经验研究”〔23YJA710045〕、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23YB009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20BDJ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