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培育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传承人
“为什么一定要去南方上大学?”
“爸爸的病一冷就复发,南方暖和,有助于他病情好转,弟弟长大了,能照顾自己。”父亲病情稳定后,宣萱决定复读。
宣萱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在外务工的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却突发疾病成了植物人,爷爷深受打击瘫痪在床,一年后离世。为方便照顾父亲,她带着弟弟在县城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日夜陪伴守护在父亲身边,每天帮他翻身、按摩、喂饭、锻炼。一年半的时间里,父亲从生命垂危到可以下床走路,她不曾有片刻松懈。
“他们在关键时刻给了我精神关怀和生活帮助,缓解我不少压力。”在团陕西省委和陕西省青基会的帮扶下,宣萱现在每月能领到800元生活费,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变迁:从改善学校环境到建设科技校园
进入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记者瞬间被孩子们欢乐的氛围所感染。他们肆意奔跑在校园里,无拘无束,见到老师热情地迎上前打招呼,没有丝毫胆怯。
“孩子在校园里可以跑、可以大声喊,尽情玩闹。陕北人性格比较豪爽,我不希望孩子们过于压抑自己的天性,不要求每个人必须是绅士、淑女。”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校长高梅说。
“他的改变足以证明爱的滋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高梅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动人故事。
两年前,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转来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男孩。刚到学校时,他总是低着头不说话。
“一看就是长期得不到关爱,被打压、批评,可能被欺负。”高梅说。
“他既然来到我们的教室,就是我们兄弟姐妹的一员,所有的人都应该保护他。他的情况有些特殊,更需要大家的关爱。”男孩进班第一天,高梅特意去班上叮嘱孩子们。
男孩儿在爱的环境中一天天成长。他变得阳光、自信,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样子,可以仰起头大笑,落落大方地向老师问好,和同学们嬉戏玩耍。
“你们班还有水吗?”“老师,你们还有水吗?”男孩儿自愿成为学校的纯净水保管员,每天检查各个教室、办公室是否有水,把空桶拿下去,扛一桶水换上。
上课铃一响,所有学生都冲进教室,他会先把散落在操场上的球一个个捡起来放进篮筐,再回教室上课。
每天都能看到男孩儿奔跑、忙碌在校园里、楼梯间,他乐此不疲地做每件力所能及的事,向学校、老师、同学回馈爱意。
“看到他大汗淋漓地打球,我可开心了。他愿意做什么就让他做,每个见到他的老师都表扬他,他高兴得很。”高梅常跟老师们讲,爱和鼓励比苛刻要求分数更重要,只要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好。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创建于1974年,起初只有一个窑洞。后来,村里把窑洞拓展成一排平房。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倡导“千家企业建千校”活动,支持老区延安教育事业,福州爱心单位捐资捐款52万元,重新修建了这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通信、两次到访这所小学,并留下殷切嘱托:“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过去是派老师们出去学习交流,现在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出去指导、讲示范课、做汇报、做讲座。”高梅说,这几年在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下,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望工程图书室、音乐教室、小平实验室等先后建成,无论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有所提升。12个教学班、480个孩子、39名教师,其中三级骨干12名,占师资力量的近31%。这所学校已经从过去条件艰苦、落后的村办学校,变更为宝塔区直属公办学校。
“希望工程改变了一大批农村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马家堡齐心希望小学校长刘平说。
这些年,陕西希望工程从援建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到带来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力量,为革命老区的希望小学积蓄温暖向上的力量。
探索:公益培训的理论与实践
1991年5月25日,陕西省镇安县贫困山区12岁女孩儿卿远香含泪写下“我要上学”的故事并刊登在报纸上,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募捐广告。
2009年,首个陕西希望工程公益项目“希望卫生室”在全国推广,为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走出了一条新路,为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创建了新模式。
“陕西省青基会在创新的路上从未停歇。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公益慈善市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中国公益的第一梯队而不是跟随者。”陕西省青基会理事长乌钢说,新时代希望工程的内涵大于形式,更加注重希望工程文化、理念、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强调政治属性,传递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近年来,陕西希望工程实现了从捐资助人到育人的转变,在培育中国新时代公益慈善的未来力量上作出探索。陕西省青基会与西安培华学院联合在全国试点创新成立陕西希望工程公益研究院,迈出从粗放提高到成为科学系统化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步。陕西省青基会利用西安高校云集的优势,与学校合作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益意识,把公益实践活动纳入学生成长成才体系,学生通过参与志愿公益活动兑换学分,激发学生的公益意识。
“很多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建功立业,学院把希望工程的公益志愿意识转化成学生与校方育人的内生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认知能力。”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参与希望工程28年,他希望公益研究院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希望工程公益文化研究体系,强化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倡导希望工程志愿精神,让更多学生带动身边更多人。
今年4月,希望工程全国培训基地在西安培华学院陕西希望工程公益研究院挂牌成立,围绕公益人才的理论体系培训,打造成有共青团特色的公益研发基地,为共青团、全国青基会系统、公益伙伴等提供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7月,2023年全国希望工程新芽光合主题研学营在希望工程全国培训基地举办,来自重庆、江苏、陕西等8省1市24所乡村小学的45名农村留守儿童和46名乡村教师相聚西安,完成了为期8天的追光之旅。
“这次学习培训解决了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困惑,增强了专业成长的信心,对希望工程育人理念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光合研学营学员、重庆市忠县艺康阳光希望小学教师王梅桂说。
暑假期间,全国公益培训基地组织了一期基层团干和公益青年骨干培训班、5个研学营,参训基层团干、乡村教师及学生共计700余人,课程及排演32节,外出研学10余次。
全国公益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基地已形成一套专业的培训课程,培训希望小学的教师、学生、基层团干和公益青年骨干。
创新:全国首家“科技小屋”落成
走访陕西两所希望小学,记者见到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科技小屋”,教室配备有AI智慧黑板、AR智能课桌、VR一体机、3D眼镜等先进教学设备。
“‘科技小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科技知识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科技创造力,不断激发学习和探索更广阔科学天地的兴趣。”齐心希望小学校长刘平说。
“科技小屋”是陕西省青基会首创的一个希望工程品牌项目,源于陕西希望工程发展起来的品牌活动——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作为一个省级、开放性的公益培育孵化平台,成立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
2016年,第一届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面向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社会组织、高校团委、学生社团及热衷公益事业的企事业单位,评选孵化一批脱贫攻坚和农村基础教育提升、社区治理与公益服务、阳光助残等方面的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由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院爱心青年帮团队联合团陕西省委、陕西省科技厅等共同发起的“科技小屋”项目,赢得2016年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的金奖项目。
在团陕西省委、省青基会的孵化下,2020年9月,由“学习强国”平台授权命名的全国首个“学习强国科技小屋”在延安希望小学落成。
2021年6月,第二个“学习强国科技小屋”在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揭牌,依托延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革命老区孩子实现科技梦想。
经过7年坚守,200多次下乡、2000多次咨询,1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收获和成长,中西部地区落成60余所“科技小屋”,3万余名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孩子近距离体验科学。
“项目大赛探索了新时代希望工程项目化服务青少年的有效公益路径和社会组织专业化公益服务的新模式,建立起更好链接公益资源、汇聚爱心善举力量的运作机制,搭建青少年需求、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资源支持对接的大平台。”乌钢介绍,陕西省青少年公益项目大赛为推动陕西的公益培育实践开展了许多前沿探索,也资助和培育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创新公益慈善项目和人才。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宣萱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璐璐 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