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高质量发展·乡村行|中河头村“蝶变记”

发布时间:2023-12-26 15:07:00来源: 新华网

高质量发展·乡村行|中河头村“蝶变记”

  新华社天津12月25日电(记者郭方达、徐思钰)清晨,沿着满墙彩绘的文化胡同,向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走去,村子已经在热闹中醒来,道旁是新近落成的文化广场,村民舞蹈队正在排演节目,不远处的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准备开始一天的建设。

  中河头村党群服务中心是一处不大的灰砖灰瓦小院,第一书记程相博的办公室就在角落的一间小平房里。推门而入,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令屋内寒意逼人,见到有人来访,他赶忙招呼记者坐下。

  小屋内陈设简单,一个热水壶,一个小暖炉,一台办公电脑,小床边高高地堆了几摞文件材料。“年底了,项目要加紧推进,东西都堆这儿了。”这位1986年出生的基层干部,已经驻村两年时间。

  中河头村是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诞生地,2021年确定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看看我们村的特色产品。”程相博颇为自豪地拿起了桌上的一小盆多肉植物介绍起来。近年来,村内整合土地资源,把一批闲置土地成功流转,开辟出多肉种植基地、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等种养项目,一大批本村农户参与其中。

  “今年卖得咋样?”程相博领着记者,一起走进多肉种植户范可心的大棚里。

  “赚个小二十万吧。”从大棚里密密麻麻的多肉中探出身来,范可心笑着告诉记者,村干部帮着建设直播间打开销路,他们家的多肉植物卖向了全国各地。

  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要脚踏实地,开辟“独特赛道”则更考验村集体的智慧。

  村内有一棵苍劲的老槐树,一旁的院落便是安幸生烈士故居,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集红色教育、绿色休闲为一体的教育旅游载体。依托村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河头村打造了一批红色教育基地。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河头村的名声愈发响亮。“村民们的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程相博说。

  “基层工作,哪有容易的呢?”程相博的感慨,道出了致富路上的不易。过去雨后走路,一脚牛粪一脚泥,村内的几条干道路面没有硬化,也缺乏照明,加之周边村民自由放牧,使得村内行人通车都极为不便。想把项目拉进来,路的问题得率先解决。部分村民担心改造后个人利益受损,还有村民因项目推进涉及自身房屋而有所顾虑,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

  程相博说,那时参加基层工作时间不久,“见了村民嘴都张不开。”想起当时的自己,程相博咧嘴笑了。

  事情拖不得,乡村振兴工作更含糊不得。在其他村干部的帮助下,程相博挨家挨户做工作,早上比谁都早到,晚了就睡在办公室。他也逐渐从村民口中的“小程”变成了大伙认可的“程书记”。获得了信任,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村里没有专业规划人才,班子成员也大都不懂招投标和工程建设知识,“花钱搞建设怎么比争取资金还要困难?”程相博和班子成员决心一起啃下“硬骨头”。

  找上级部门反复商议规划,熬夜恶补相关知识,向其他先进村子讨教……带着“我们怎么可能搞不好”的“愣劲”,村里第一次谋划建设起了千万级别的产业园项目。

  独木难成林,乡村振兴需要集聚优势才能把蛋糕做大做好,中河头村与双口镇的另外五个村,攥成了一个拳头。

  2022年5月,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下,“红色河头、绿色双口”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共19个子项工程,建设内容涉及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

  “产业光有一个点不行,得连成线。”程相博告诉记者,双口镇围绕中河头村及周边村落的资源禀赋,结合农户种植及学校研学需要,推出水处理科普基地、多肉种植基地、蚂蚱养殖基地等文旅项目,受到游客广泛好评。

  双口镇林地面积是北辰区乡镇之首,全镇种植各类水果近三千亩,徐堡村大枣、郝堡村火龙果、前堡村葡萄等产品借此打响了名气。

  截至目前,中河头村规划打造的中小学实训基地、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复原、农趣休闲体验示范基地等8个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或投入使用。

  “想要真正实现振兴,未来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程相博相信,中河头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统筹:于卫亚、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郭方达、徐思钰

  图片:李然

  海报:方金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天津分社

  联合出品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