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冬奥城热“雪”沸腾
冰天雪地的冷资源正在变成四季皆宜的热产业
最美冬奥城热“雪”沸腾
雪后初霁,延庆变成美丽的雪国。
海陀山上,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再次迎来5场国内、国际高水平赛事,并在今冬首次免票入园、开放多条高中低水平雪道,让全民皆可打卡“雪飞燕”。
冰灯花灯、冰雪乐园、夜游长城……放眼整个延庆,全域“冰雪盛宴”热气腾腾精彩纷呈。
从高手竞技到全民共享
初雪后,海陀山盖上软乎乎的“棉被”,漫山遍野的树木上凝结着美丽的冰凌花,穿行其间,恍如来到林海雪原。
“走,滑雪去!”上周三,恰逢倒休,家住朝阳区的王旭带上女儿,拉上三位同事,开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一车人基本都是滑雪小白,却直奔世界顶级高手展身手的滑雪场地,实际上他们早就做好了攻略:风景绝美、能打卡冬奥赛区,而且免票入园,最重要的是零基础也能滑。
王旭的攻略透着热乎气儿:免票入园是前不久刚刚推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还首次开放了多条冬奥赛道。这些都是今年雪季园区接连放出的大招,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吸引游客滑雪,让全民共享冬奥红利。
山脚下,红色的双层围栏中部,一条雪道宽阔、平缓。曾经是奥运健儿们的回村雪道,被改造成为大众滑雪体验区,全长140米,坡度仅9%。跟着教练学了基础的滑行、刹车后,王旭第一个从顶部滑了下来,“很丝滑,不怕!”他兴奋地鼓励女儿滑起来。
山下,初学者开心地尝鲜;半山腰,中高级选手们在冬奥赛道上感受风驰电掣。彩虹、彩霞两条雪道人气最旺。雪龄六年的赵瑞峰身着黄色滑雪服,在蜿蜒的雪道上画下优美的曲线。他向朋友们强烈推荐“雪飞燕”:“什么是顶级雪道,来这儿就知道了。”
在大众的印象中,冬奥赛道对普通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但今年园区的一系列措施,让“高大上”的“雪飞燕”成了全民皆宜。“冬奥会举办时,‘雪飞燕’共有7条比赛和训练雪道,今年将其综合划分为各难度等级雪道12条,各种级别的滑雪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雪道。”北控集团副总经理王剑说。
从冷资源到热经济
热“雪”沸腾的背后,是后冬奥时代的持续发力。
回想一年多前,冬奥会刚刚结束,24平方公里的国际一流园区交到延庆区和北控集团手中,相关负责人坦言:“那是‘出道即巅峰’后,崭新、空白的新篇章。”
压力山大,动力也十足,延庆区明确思路:坚持以冬奥遗产利用为核心,推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高标准运营,建设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构筑“春骑行、夏露营、秋徒步、冬冰雪”的四季生态旅游体系。
国际一流场馆是最大的宝贝,先把它们利用起来。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延庆区就与国际雪车联合会签署了五年合作备忘录。2022—2023、2023—2024两个冬奥会之后的雪季,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分别迎来5项国际、国内冰雪赛事。数千位国际顶级运动员来此一决高下。
利用高水平赛事,不断向世界亮出延庆和北京的金名片。今年比赛期间,延庆区邀请外国运动员、技术官员们走进故宫、长城、天坛,领略古都文化。登上长城,来自加拿大的钢架雪车运动员Jane Channell赞叹,“这些古老的‘石头’太让我惊奇了!”
不光墙外开花,墙内更是香飘满园。从2023年夏季起,利用技术道路,园区推出3公里的“高山滑车”,风驰电掣的体验吸引一众游客;在海拔2198米海陀高峰上设置“天空之镜”,蓝天白云在头顶也在脚下,走红社交网络;今年冬天,多条雪道开放,满足各类人群,可谓雪季和非雪季各有亮点,精彩不断。
冰天雪地的冷资源,正在变成四季皆宜的热产业。自2022年“五一”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向公众开放以来,已迎客近40万人次。
从延庆奥园到全域旅游
冬奥会后,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延庆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三核引领”中的重要一核,延庆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建设正以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为核心,不断辐射全域。
上周,世园公园点亮“龙腾盛世”花灯盛宴,皑皑白雪映衬着236组大型特色花灯、3000米花灯长廊、20万盏花灯,将公园装扮成梦幻的灯城,一经推出赏灯者云集。白天玩冰嬉雪,夜晚赏灯泡温泉,成了市民、游客来最美冬奥城的“标配”。
花灯好看,冰灯也不容错过。龙庆峡冰灯,驰名京郊几十年。从往年的“龙庆峡冰灯”到这两年的“龙庆峡冰灯冰雪嘉年华”,几字之差,可赏可玩可体验的项目却大大丰富了。今年,精品冰雕是往年的三倍以上,并将首次推出冰川峡谷冰上游乐项目、无人机飞行表演,还有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元素,让游客直呼“会玩”。
最美冬奥城好玩的项目数不过来:万科石京龙滑雪场、八达岭滑雪场已开板营业;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八达岭长城将开放夜长城,让人们在长城上热热闹闹过大年;玉渡山冰雪乐园、世界葡萄博览园冰雪嘉年华也将启幕……夜晚,多家五星级酒店、成百上千家精品民宿舒适温暖。冰天雪地里玩累了,还有温泉、美食暖锅、反季采摘,让人们惬意过暖冬。
从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到全域冰雪旅游,最美冬奥城热“雪”沸腾。(本报记者 李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