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开列2024年任务清单 稳经济政策透出新动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多个部门近日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24年工作重点。“科技创新”“扩大国内需求”“深化改革”……透过各个部门重点任务清单上的这些关键词,可洞悉未来经济政策的新动向。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至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多个部门2024年工作部署也离不开“科技创新”。
围绕2024年度工作部署,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12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等。
科技部也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聚焦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集聚力量攻坚突破;布局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体系和良好环境。
财税和金融政策也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资金需求,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提升科技金融质效,助力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科技、数据等新型要素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亟须通过强化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婧说。
围绕“扩内需”积极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各部门围绕扩大内需积极展开部署。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将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4年重点做好的八方面工作之一,提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继续用好增发国债资金,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增强内需主动力。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也将“进一步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列为2024年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更大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等。
商务部强调,要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推动以旧换新。推动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原材料、消费品“三品”行动,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则表示,加快发展消费金融,积极支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日前表示,在超大规模市场下,未来我国消费、投资仍然潜力巨大。“我国具有高储蓄率的特征,随着预期改善,高储蓄会向消费和投资转化,新型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潜在的投资需求巨大。”他说。
重点领域改革将持续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围绕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努力实现含金量更高的稳增长,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引领行业发展,坚决当好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多个部门的会议也透露出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要求,“要积极稳妥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及,“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2024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将持续推进,包括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改革、国企深化改革、民企相关制度改革等,从而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