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乡村振兴中的“长城印迹”

发布时间:2023-12-28 11:03:00来源: 新华社

  长城,纵横万里,跨越千年。它们或包砖、或土筑、或石砌,一层层砌筑而成的长城像一本书,见证着历史也在守望着历史。如今,长城依然矗立,但早已换了人间,长城脚下正在绘就景色美、产业兴、文化浓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掀起长城“旅游热”

  长城沿线风景各异,与雄浑古朴的长城构成一幅幅壮美画卷。近年来,各地加速长城旅游资源开发,为乡村经济发展添动力。

  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脚下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因《红高粱》《大话西游》等电影在此取景而闻名海内外。创办30年来,影城以两座原貌保存的土城堡为核心,其中的“明城”是明代长城沿线的军事要塞,开创了宁夏长城资源开发利用的先河。

  如今,镇北堡西部影城与周边的旅游小镇、度假村等构成旅游影视产业集群,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影城所在的镇北堡村也跟着沾了光。镇北堡村党总支书记李飞自豪地说:“我们村60%的劳动力从事与旅游影视产业相关的工作,村集体还投资建设了影视摄影棚、设施农业、民宿村等。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400万元,民宿村预计可给20多户村民每户分红4万多元。”

  “长城+生态”正在成为长城旅游发展新趋势。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全长约13.8千米的赵长城隐伏断续于阴山中段的大青山之中。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依托大青山生态绿带、赵长城遗址等,走出了一条以8.3公里村路为“主动脉”,沿线50多家农家乐参与其中的特色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我从2007年开始利用自家的房子和杏林搞起了农家乐。从一开始的两三张桌子,到现在的休闲山庄,每年都会有很多市民前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寻访长城遗迹。在古长城脚下吃上‘旅游饭’,让我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回民区全红山庄总经理张全红说。

  长城脚下“产业兴”

  长城多处于边塞荒凉地带,长城沿线地区大多产业底子薄、发展短板多。近年来,长城沿线各地发掘自身产业优势,以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中部的色尔腾山北坡,以石砌为主的秦长城遗址坐落于此。固阳县地处阴山北麓,农作物广种薄收,而独特的高原地貌和凉爽气候却十分适宜黄芪生长。

  黄芪变“黄金”,给贫瘠的土地带来生机与希望。今年,固阳县的黄芪种植面积扩大至11万余亩,年产量4.6万吨左右,产值2亿多元。固阳县委书记姚俊杰说,黄芪是固阳县引以为傲的一张农业名片。固阳县将全力建设高端绿色有机黄芪加工基地,推动黄芪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建成黄芪产地专业市场。进一步引进片剂、胶囊、口服液等健康产品深加工企业,加速实现“一芪富农”。

  长城沿线部分地区还“无中生有”地发展新产业。宁夏灵武市白土岗乡因战略位置重要,明代曾在此设有边塞岗哨。站在白土岗烽火墩旁向外望去,成片的牛棚很是壮观。2018年以来,白土岗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奶牛产业,目前,全乡奶牛存栏量超过19万头。产业发展还为白土岗乡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抓手”,今年,白土岗乡通过饲草种植和土地流转盘活闲置、撂荒等土地9000多亩,部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辖区养殖企业供应各类饲草,多方努力下,全乡9个村的村集体纯收入均超过100万元。

  “白土岗乡多山地和草原,村集体经济底子薄,今年盘活的9000多亩土地则成为村集体稳定增收的‘铁饭碗’。最近,全乡9个村联合起来回购了乡里的旅游景区,争取早日端上乡村旅游‘金饭碗’。”灵武市委副书记、白土岗乡党委书记刘磊说。

  讲好“长城故事”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利用好长城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长城沿线多地开办长城博物馆,诸多长城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合力讲好“长城故事”,形成浓厚的长城文化氛围,加速将长城打造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宁夏盐池县境内有隋明长城4道全长259公里。近年来,盐池县重修了长城关,建于长城关里的宁夏长城博物馆,则将长城实体与历史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一些人眼里,长城或许是不起眼的土堆,而博物馆结合各类文物,系统讲述长城的‘前世今生’,展现长城这一综合防御体系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盐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生岩说。

  长城爱好者也是传播“长城故事”的重要力量。53岁的陈静和丈夫高万东在盐池县的长城脚下长大,15年来,他们夫妻俩“地毯式”走访了盐池县境内的长城、古城堡等,累计拍摄照片10余万张,还创立了盐池长城民俗博物馆。

  两年前,高万东在抖音上注册账号,用短视频展现长城之美。他说:“与妻子外出拍摄长城时我主要负责开车、做记录,随着对长城了解日益深入,我深刻认识到长城的伟大,也乐于和大家分享长城美景、长城知识,让更多人感受长城魅力。”(记者许晋豫、彭源、贺书琛)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