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海水取样、病毒研究、潜标布放……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干了哪些工作?

发布时间:2024-01-15 15:05:00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阿蒙森海属于西南极洲的边缘海,是南极周边海域增暖最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环南极冰架消退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正搭乘“雪龙2”号在该海域进行科考,考察队员们在多个站位开展海洋水体监测取样作业。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开展海水取样作业

  海洋水体监测取样作业,会用到一个关键的装备——温盐深剖面仪(CTD)。它的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等基本指标,同时它携带的24个采水瓶也可以通过指令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供科学家们开展进一步研究。

  经过4个多小时的作业,月池车间配备的伸缩折臂吊顺利将CTD从海水中回收。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杭州:1500米采、1000米采、500米采,包括叶绿色最大层,科学家事先告诉操作人员,操作人员会在这个层位来触发,触发的时候采水瓶就可以关闭,就把水封到里面去了。

  考察队员告诉记者,采集的海水样品,被用于满足不同考察项目的研究需求。做生物研究的队员会分析样品中肉眼不可见的微小浮游生物,而做化学研究的队员会在水样中加入试剂,分析其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病毒实验室的王华龙,已经从事极地海洋病毒的研究近10年。在本航次的考察中,他的任务就是研究南极海水中的病毒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王华龙:我们在南极进行海洋病毒的收集工作也是很有挑战的。首先我们会通过多次取样,收集150升的海水。通过10个小时的过滤、浓缩,我们会将其收集到一个只有50毫升的小管里面,最后带回(国内)实验室,进行海洋病毒的后续研究工作。

  海洋病毒:海洋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角色”

  在南极考察中,有些研究项目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比如对南极海洋病毒进行研究。研究海洋病毒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又是怎么开展的呢?

  记者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王华龙参加考察之前对他进行了专访。王华龙表示,海洋里生存有不少致病菌,这些致病菌会导致一些海洋鱼类或者浮游动植物大面积死亡。每当这时,有益病毒就会挺身而出,去战胜致病菌,从而使海洋系统保持一个均衡的状态,而不至于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那么研究者如何从海水中找到这些病毒呢?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环境生态学系副教授 王华龙:首先通过大的滤膜,比如200微米孔径的,先过滤一遍,过滤到那些肉眼可见的生物类群,然后再过3微米的滤膜和0.22微米的滤膜,我们就得到了没有任何细菌的无菌水。但是其实这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病毒。

  尽管病毒是最小的生命单元,比肉眼看不到的细菌还要小。但海洋中的病毒总量却让人吃惊,它们的总重量相当于7500万头鲸鱼的体重。科研工作者研究的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病毒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环境生态学系副教授 王华龙:通过分解藻类、鱼类,它们死亡之后的那些物质,进一步循环,来促进微生物藻类的再生,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同时还可以通过海洋中的固定分解代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输入海洋里面,并沉积到海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可以每年固定超过3000兆吨的碳,为维护减少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影响,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我国在极地建立潜标群 系统观测海洋生物

  对于极地海洋的研究,科学家们有各种先进的方法和仪器。前几天,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布放了一套生态潜标,并将在一年后将其回收。生态潜标主要观测什么?为什么要在大洋放一年呢?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 何剑锋:我们在进行海洋调查的时候,基本上是船到一个点,定点进行考察,然后到下一个点,所以收集到的数据都是瞬时的。打个比方,有一群鱼,正好调查的时候,鱼可能游过去了,最后的记录它就变成是没有,但实际上它是有的。

  布放潜标,最大的好处就是定点和长周期的观测。一般布放一年,持续进行数据采集,就能得到全年的观测数据。潜标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多个类型,最常见的是水文潜标,它可以对海洋不同层位的温度、盐度、海流的流速流向等进行观测。第二类是生化潜标,主要用于收集海水中沉降的颗粒物,用于研究碳由上层海洋向深层的输运。我国此前在南北极都有这两种潜标的布放。此外,还有观测鱼、虾等海洋生物的生态潜标。前不久,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就布放了首个生态潜标。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 何剑锋:我们现在就是用第一套试验样机,后续的海区里面,会有3到4套组成一个群,这样对于布放里面的区域,就能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观测。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