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90亿人次!今年春运将创历史新高
再过几天春运将正式开启,这也意味着我们距离春节又近了。据预测,今年春运40天内会有90亿人次流动,创历史新高。大家都准备去哪儿?怎么去?热门游玩项目有哪些?春运观察带你抢先了解。
“北上看雪”和“南下避寒”贯穿春节假期
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在日前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创历史新高。40天内大概有90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等。
自然,流动的高峰出现在春节假期。大家都会去哪儿呢?
同程旅行日前发布2024年春节旅行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出游方面,“北上看雪”和“南下避寒”贯穿春节假期,其中哈尔滨成为2024年春节假期最热门的国内旅游目的地,位于国内游第2-10位的热门目的地分别为:重庆、北京、成都、广州、昆明、贵阳、西安、上海、深圳。
除了热度最高的冰雪游,温泉游也是2024年春节假期热门出游主题之一,广东、福建、四川是最热门的温泉旅游目的地。
在出境游方面,东南亚及东亚国家最热门,阿联酋、澳大利亚等中长线出境游目的地也进入榜单前十。
春节假期,返乡、探亲、出游多重因素交织。携程日前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亲子家庭、阖家出游是春节假期出游的一大亮点。春节出游旅客中,亲子家庭占比47%,较上一年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租车、定制游、选择当地向导包车游也是举家出游的优先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1日正式开启商业航行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备受青睐。“爱达·魔都号”目前已经完成了三次航行,累计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春节班期于1月初全部售罄。
春运发生结构性变化 自驾车出行将创历史新高
90亿人次的出行,大家都选什么交通工具呢?
李扬介绍,今年春运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传统营业性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客运出行人次预计大概是18亿人次,其余80%,也就是72亿人次,都将是自驾车出行。
根据预测和分析,在公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网,预计每天出行的日均车流量将达到372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7.5%。预计公路上的客车中,99%都是小客车。
自驾出行如此火爆,小客车免费通行情况大家要了解:今年小汽车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不仅保持不变,而且是从2月9日(除夕)00:00到2月17日(正月初八)24:00,免费9天。
1月18日凌晨,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综合维修工使用电子焊缝平直尺对钢轨焊缝平直度进行测量。当日凌晨,上海高铁基础设施段对沪昆高铁沪杭段工务、电务、供电设备进行综合养护维修,为即将到来的春运行车提供安全保障。
铁路方面,今年春运预计全国铁路将发送旅客4.8亿人次,更直观地说,日均1200万人次。与2023年春运相比,将增长37.9%。与2019年春运相比,将增长18%。客流将呈现整体高位运行和节前相对平稳、节后相对集中的特点。从目前预售情况看,探亲和旅游客流增长势头比较明显。
民航方面,今年春运民航旅客运输量预计将突破800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9.8%,较2023年增长44.9%。据预测,2024年春运日均保障航班将达到1.65万班,基本上与2019年水平持平,较2023年增长24%。
春节期间会出现快递员紧张或者快递变慢的情况吗?
春运期间,邮政快递业的运行情况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事情。年货能不能及时寄回家?春节期间下单买东西,物流有没有保障?
1月17日,在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沃润农业基地内,工作人员打包各类特色农产品,准备寄往外地。随着春节临近,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的特色生态农产品迎来销售旺季,各式农特产变身“年货大礼包”热销节日市场。其中,火腿、风干肉、腊肠、咸鸡、酱鸭等特色农产品尤其受欢迎。
对此,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负责人林虎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春运期间,寄递服务需求波动较大。春运前期,随着年货寄递需求的增长,业务量会出现一波高于日常水平的小高峰。春节假期期间,由于大量人员返乡过年和外出旅游,公众的寄递服务需求将明显减少,业务量也处于一个淡季。春节假期后,寄递服务需求又快速恢复,业务量将逐渐恢复到日常水平。
1月17日,货车检修完毕后驶出江岸车辆段武汉北北线运用车间。春运临近,在被称为货物列车“4S店”的江岸车辆段武汉北北线运用车间,每天有一百多列货物列车需要检修。检车员们全天候全时段守好列车出发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为春运期间的电煤供应、生活物资运输提供充足运力,保障各类节日物资安全准时送达千家万户。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对于大家期待年货能及时到家,林虎表示,国家邮政局将会指导企业继续做好业务旺季期间服务保障工作,精准对接电商寄递服务需求,统筹做好全网调度。充分安排好人员、场地和运力,保障群众可以在节前顺利收到期盼的年货。(综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新华社、中国网等媒体内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