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青年科技人才如何在国家重大任务挑大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正在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上,如何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奋斗的积极性、如何让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一批又一批快速成长的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潜力无限,有较大的势能等待挖掘。”上海市人大代表、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邬斌带来了一份名为《关于凝聚青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量,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常工作中,邬斌与青年科技人才有较多的工作交集。他发现,很多科技青年在一线深耕,缺少与产业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他们缺乏与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合作交流机会,核心关键领域青年力量亟需权威专业的平台提供合作交流机会”。
他注意到,青年科技人才往往处在事业“爬坡期”,事业起步阶段具有跨领域资源相对匮乏、试错成本相对较高、市场不确定性相对较大等特点,“客观条件限制导致他们缺乏对外合作交流的强有力渠道,即使具备了内生动力,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真正迈出跨领域协同的关键一步”。
一些优秀的科技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但他们大多只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单点开花”,尚未形成合力,协作势能亟待开发。
为此,他建议组建一个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将关注核心关键领域的青年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共同目标和愿景的青年社群。“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联合分会拓宽视野、获取新知识、了解行业动态、提升综合实力、碰撞新火花,为未来的合作发展打下基础。”邬斌建议,该平台还可以定期举办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系列活动、举办产业主题论坛、战略咨询会、科技论坛、科技竞赛、企业家茶话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提高青年人才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周立旻联合政协委员韩志强一起提出了《充分挖掘上海大科学装置/设施潜能,为青年学者开辟使用特区,支撑开展原创性科研的建议》。
周立旻注意到,当前利用我国大科学装置产出的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原创成果依然较为有限,其中服务青年科研人员开展超前探索性研究的仍需提升。
“原创性科研成果与大科学装置的依赖度显著提升。”他指出,“0-1”的原创性成果的科研往往需要大科学装置的支撑,如超级计算机、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使用的便捷性与对自由探索的开放性是实现重要科学突破的基石。
但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都能便捷地申请到大科学设施的“使用权”,“原创性的成果往往会产生在一些不被重视、历经长时间失败的研究题目上。但我们一些做原创的科学家,很难申请使用大科学设施”。
周立旻在提案中称,目前的大科学装置由于绩效考核的要求,往往希望把精力用于重要产出明确、国际前沿热点主题、短期能够见效的研究项目上。“这一类KPI考核模式驱动的科研管理,对于提升大科学装置这一类国家重大投资的管理效率,自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确实在重要的科学产出上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但真正0-1的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依然缺乏。”周立旻说,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但这一阶段的青年人才呈现“一多两缺”特点,即创新涉猎范围广,缺经费支撑、缺大型仪器支撑。
“现有的大科学装置对于多数青年人才的支撑是不足的。”周立旻认为,当前大科学设施在及时申请上,没有设立青年学者的独立通道,青年学者与学科知名学者同台竞争,除极少数外,多数不占优势;在设备使用费用上,对青年学者没有特殊的优惠或补贴政策,高额的费用支出是初涉科研的青年学者无法独立承担的。以上两点原因,导致青年学者不能心无旁骛地开展原创性研究、探索科学的无人区,往往转向短时间能出大量成果的复刻、迁移、拓展性研究。
他认为,这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了科学创新生态的形成。
为此,他建议大科学装置开辟“青年专项申请通道”,为青年学者提供大科学装置使用的独立申请通道以支撑原创探索,组织独立评审;设立大型仪器使用专项补贴基金;提升设施管理效率,夜间、节假日给予青年学者优先考虑和优惠价格;加大国际化利用效率,向全球青年学者开放以吸引全球青年学者来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