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重庆团属校外活动场所开启公益托管模式 “团团带娃”缓解寒假“托管难”

发布时间:2024-02-04 17:19: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寒假已至,属于家长的法定节假日尚未来临。为缓解这段“看护空白期”的学生托管照料难题,重庆市37个区县的团属校外活动场所启动“团团带娃”公益托管项目,免费为家长们“带娃”。

  记者1月30日从团重庆市委了解到,截至1月29日,全市7065个“团团带娃”名额几乎被家长们抢光,仅两个偏远区县剩余30个名额。

  每年寒暑假,“谁来带娃”“怎么带好娃”都会让不少家长犯愁。为此,团重庆市委、重庆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重庆市校外联”)自2022年起联合实施“重庆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假期托管服务公益项目”。家长们亲切地称其为“团团带娃”。

  该项目自设立之初,就切准中小学生及家长的需求,首先“主打一个免费”,在寒暑假期间面向重庆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申报,并优先满足双职工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的托管需求。例如,梁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常态化面向双职工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低收入家庭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开展“七彩假期·成长加油站”公益托管班,孩子们的午餐、午休可在托管班“一站式”解决,破解家长假期看护难题。

  “团团带娃”虽是免费的公益项目,但是服务内容并未“减免”,也不仅限于简单的照料。各区县结合本地人文地理、传统文化和“团团”活动,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内容。

  江津区公益托管班探索出“托管+”模式,面向进城务工家庭、双职工家庭和新兴领域家庭开展服务。比如,“托管+心理教育”,在中小学生托管服务中融入“心灵成长社”项目,引导托管班青少年学会正确调整情绪,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托管+非遗传承”,融入非遗项目体验,围绕龙舟歌会、杂耍、剪纸、拓印等非遗文化技艺开设体验课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推出“童心筑梦·快乐成长”七彩假期公益托管班,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在亲子课堂等课程中学习,还可以学唱苗歌,学习陶艺剪纸、茶艺等特色文化。团北碚团区委在寒假公益托护班开设“中华武术”课程,并引入安全自护教育。

  孩子们活动的地方是否安全、稳定,以及有无专业的师资队伍?这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成立重庆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并为各场所基础建设、设备配备等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重庆市校外联成员包括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文明办等21个市级单位。当前,重庆市已构建起“市少年宫及市儿童活动中心+46个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100个社区微型少年宫+1078个青少年之家”的校外教育阵地矩阵。

  这些成体系建设和持续良好运营的青少年活动阵地,为“团团带娃”提供了安全优质、让家长们放心的活动场所。

  依托布局灵活的微型少年宫,开州区今年的托管班将活动地点分散至不同社区、开设多个班次,建立“作业辅导+兴趣拓展”的服务模式,兴趣拓展课堂包含音乐素养、诗歌鉴赏、非遗体验等10余门优质课程。在沙坪坝区,团区委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投入130余万元购买社会服务,为13个社区微型少年宫、两个产业园区提供“青仔益起来”假期公益托护服务66期,为3800余个青年家庭解决了假期子女看护难题。这个寒假,“青仔益起来”假期公益托护班的1500个名额在11小时内被抢光。

  “团团带娃”中带娃的人也“不一般”。

  永川区联系政协委员、青联委员、青商会会员、青年志愿者等区内青年人才资源科学设计课程,托管服务工作队伍已形成“团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体系,并面向社会集中购买社工服务。

  重庆各区最大限度将青年志愿服务有机融合进“团团带娃”,让同样放寒暑假的大学生也能加入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团荣昌区委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和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托管服务,铜梁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招募返乡大学生志愿者50名,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服务。

  过去两年,重庆市在寒暑假举办公益托管班982期、服务少儿12.8万余人,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困难。今年寒假,重庆“团团带娃”服务的对象面向全年龄段扩展。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少年宫第一期寒假托管班,按年龄和阶段共开设4个班次,包括3-6岁小朋友的幼儿托管班、1-3年级低段托管班、4-6年级高段托管班和精品小班,分别设置不同的兴趣培养课程。团荣昌区委已开始探索普惠托育服务,针对1-3岁幼童设置幼儿托育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周托、月托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满足青年家庭托管需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