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年货新场景 年味意更浓——节前全国多地年货市场消费观察

发布时间:2024-02-06 16:59:00来源: 新华社

  新春将至 年味渐浓

  各地年货市场一片红火

  广大市民

  或奔走于市集精挑细选

  或蹲守直播间抢购下单

  丰富的产品

  满足了消费者多元的需求

  各式新场景也让消费者

  获得了更好的消费体验

  ■新春到:热热闹闹办年货

  2024浙江年货节启动不久,“味美浙江”展区的杭州酱鸭、温州鱼饼、嘉兴粽子等摊位前就排起长队。

  浙江省商务厅消费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说,为期5天的活动共吸引市民游客6.5万人次参与,现场消费金额约560万元,为2024年消费市场开了一个“好龙头”。

  在河南新乡黄河岸边的封丘县李庄镇朱寨村,通过滩区迁建富起来的乡亲们,在新村里自发组织起年货大集,还敲起大鼓、唱起豫剧、吹起唢呐……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龙年新春最动人的“烟火气”。

  灯笼高挂、流光溢彩,人们办年货、购春联、贴窗花、剪福字,欢歌起舞迎龙年,红色成了内蒙古大街小巷最亮眼的底色。

  浓浓的年味儿弥漫在空气里,尽藏在人间烟火中。

  线下人头攒动,线上热火朝天。“2024全国网上年货节”正在举行,各地、各电商平台和商家的线上促销活动“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消费氛围浓厚。

  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金泉农场推出年猪、土鸡、香榧、山核桃等六种年货产品,截至目前,已接到1000多笔订单,农场里的9头年猪、2000多只土鸡被预订一空。

  上海为全国各地特色农副土特产品搭建“年货展销平台”,吸引千余种产品登场;浙江网上年货节引入年货数字主播等新技术,实现24小时直播;广东发放年货零售专场消费券,满减折扣可达七折……

  商务部将2024年定为“消费促进年”。突出节庆时令,结合传统节日、公休假日等消费旺季,组织举办网上年货节、数商兴农庆丰收等活动。同时,推动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促进国货“潮品”消费。

  ■新消费:满足多元需求

  2024浙江年货节上,智能小家电板块展示多种新产品,江苏昆山的奥灶面被设计成即食型产品,中医药品牌推出的养生零食销售火爆……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在年货市场上颇受欢迎。

  随着近年来掀起的“国潮”热潮,今年越来越多消费者将“春节战袍”锁定为新中式服装。小汉服正在走俏春节大市场。

  在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山东菏泽曹县大集镇,主播们忙着向消费者介绍今年新推出的龙年拜年服。

  抖音电商数据显示,1月13日至1月28日抖音商城好物年货节期间,抖音里带“#国潮”“#新中式穿搭”话题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5亿。在大量优质国风短视频和直播间内容推介下,新中式服装在抖音电商走红,销量同比增长超21倍。

  在北京朝阳公园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北京颐堤港购物中心等地,以龙元素和生肖文化为创意的潮流玩具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潮年货。不少消费者表示,潮玩已经列入了自己的年货清单,拥有自己喜爱的龙年潮玩也是追求传统文化的一种新表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教授王丽丽说,“文化消费反映了消费者基于身份认同,对传统年俗、文化底蕴的重视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智能产品、养生产品等热销,体现了消费者对便携悦享、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新场景:消费体验更好

  在杭州市余杭区杭州非遗乡村年货节现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体验剪纸、点茶等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的非遗民俗活动,让人们重拾传统年味。

  “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北方大冻梨,来4号车厢,咱们来赶大集嘞!”

  在齐齐哈尔开往加格达奇的列车上,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二季“列车大集”让旅客在列车上体验不一样的赶集,旅客直呼:“感觉像是在过年!”

  一场千人火锅团圆宴近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举行,2024重庆火锅年欢节同步启动。重庆9家知名火锅品牌围圈摆起99桌火锅,组成“长龙宴”吸引往来市民。年欢节上,重庆数十家餐饮品牌制作“新年文创团年宴”,各区县60家企业数百款年货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还可在互动中体验年俗传统文化。

  以火锅味串起年味,用烟火气引爆新消费。活动4天时间,吸引约42万人次吃火锅、购年货、逛市集、玩游戏,现场消费累计1571.8万元,带动火锅门店、火锅供应链、年货食品等相关消费4300余万元。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教授王丽丽指出,场景营销是基于消费者心理需求,融合创意和技术打造的触动用户的沉浸式体验营销方式,在搭建新场景的基础上开展全渠道营销,可提高年货购买的便利性。她建议,精准对标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建立场景与品牌的强联系,如在年货消费场景中增加年味和互动性,能更好地促进消费。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