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统筹三个“提升”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光明论坛】
作者:胡志平(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 悦(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一方面,提高乡村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硬实力”和“软口碑”同样重要。因此,既要推动乡村特色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元产品生态;又要善于利用媒体、展会等宣介渠道,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品牌持续推广,推动产品走向更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实现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从特色农文旅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入手,持续促进特色农文旅产品的质量提高、价值提升和品牌推广。
现代化农业产业对经营意识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要求探索多元主体的创新联结模式,实现政府、市场、集体和农民等多方力量同向发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普及和职业技能培训,使传统农民转变为具备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及核心能力的新型农民,壮大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农民增收致富,需强化农民增收措施,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等项目,提升家庭经营性收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需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开展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的重要经验。乡村建设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聚焦细微而实效显著的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以“三大革命”率先打破乡村建设困局。在此基础上,加强调研规划,把握乡村人口发展趋势,及时将在村人口的现实需求转化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目标,在开展相关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乡村建设要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便利度,保障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通过完善农村水电、道路、住房、信息基础设施等,夯实农民生产生活现代化的硬件基础。同时,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补足各类公共服务短板。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需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良治善治有助于更好承接外来发展资源、满足新增需求和维护农民利益。要全面提升乡镇党员干部相关能力及水平,提升村级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同时,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比如,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支持“村BA”“村超”“村晚”等乡村自办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以创新形式阐释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以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开展接地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8日 02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