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孙达:建议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 将急救考试作为高中毕业必要科目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杨月)“近年来,我国急救培训工作进展较快,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掌握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 为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全民应急救护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的提案。
孙达委员介绍了一组数据——我国目前每年因心脏骤停、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死亡的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约80%发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仅为1%至3%,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
在他看来,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有利于“营造‘关注急救、参与急救’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提升社会应急救护联动能力,积极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具体来说,首先,明确“中国急救宣传日”时间和主题。将每年1月20日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以纪念我国第一部急救电话“120”于1994年1月20日在北京正式启用。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主题,强调急救之于宝贵生命与美好生 活的重要性、必要性,激发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责任感。
第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在“中国急救宣传日”期间,广泛宣传急救的意义、方法等,提高公众对急救的认知和关注,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开展社会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技能竞赛。鼓励社会急救力量深入基层普及急救知识,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景开展各类培训,教授急救技能,培养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对学生、教师、公务员、社区网格员等重点人群的培训,使之成为急救工作主力军和示范带动者。同时,将急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将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必修课,急救考试作为高中毕业必要科目,考取应急救护证作为驾驶员和就业者必要条件。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多渠道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培训,扩大急救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三,推进院前急救联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参与急救事业,建立多元化急救联动机制,引导并规范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与红十字会、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建立服务站点,在融媒体领域建立宣传平台,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急救联动格局。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如对社会急救组织、爱心企业和个人等给予经费补贴、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对社会急救行为给予法律保护、道德支持、社会认可等。
第四,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将院前医疗急救纳入公共预算支出,加强中西部、乡村等地区急救网络建设,实现乡(镇)急救中心(站)全覆盖,缩小城乡差距和急救服务半径。加快布局县、乡(镇)、村三级“独立型”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统筹城乡急救资源配置,探索急救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行机制,提高急救资源利用率。
第五,加强院前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网络急救系统,以数字化技术连接社会力量,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互联网时代应急新格局。一是建立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并将其与120等急救机构实现联动。二是建设AED智能管理平台,方便公众最快时间找到AED等急救设备,并将设备信息联通至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有效衔接。三是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公众急救设备、志愿者、急救机构信息与通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信息的互联共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