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严可仕:盘活高校“沉睡专利”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一直在关注高校专利转化的问题,不论是此前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时,还是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
2023年,由严可仕牵头调研形成的“完善高校专利转化政策体系,更好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课题成果,经民进中央转化为党派提案后入选当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这份提案的形成与他过往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
严可仕学农出身,先后在福建省直部门、福州市政府工作过,长期对口农业农村。担任福州市副市长期间,他分管农业农村工作近10年,对于“藏粮于技”、现代农业技术专利转化、“产学研”联动感受很深。在党派工作岗位上,他通过课题调研、信息反映、议政协商等形式,也推动形成了一些与专利转化相关的成果,引发一些思考。
2021年,民进中央开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人才保障”重点考察调研,民进福建省委会也相应开展了工作调研。调研中了解到,虽然我国科技领域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国内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约为4%。由此,严可仕开始酝酿谋划提交有关“高校专利转化”的履职素材。
形成一份优质的提案,最基础的工作是开展调研。民进福建省委会主要依托“两支队伍”开展调研,一方面,发挥福建民进会内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参政议政骨干作用,深入高校、企业开展走访座谈,了解相关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组织省委会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参与课题调研,让“外脑”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专业咨询和帮助。
在之前的调研中,福建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在“垃圾分类”政策背景下,他们曾尝试与高校合作,请专家为该公司研发常温厨余垃圾降解剂。由于双方没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导致研发产品的国内市场接纳度非常低。
经过反复研讨,课题组围绕破解“高校科研人员在完成课题过程中缺乏实践调研,形成的成果难以匹配市场需求”堵点,形成履职素材并提交民进中央。
在分析该问题时,严可仕主要关注4方面因素:首先是评价机制方面,国家对课题立项的要求侧重于技术前沿,立项与结题一般不将专利转化作为评价指标,导致科研工作组织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协同性不足;其次是转化平台方面,不少高校缺乏明确可行的产学研协同机制,在技术创新和专利成果转移环节,高校和市场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科研人员即便申请了专利,成果往往被搁上书架、锁进柜子,在“学界自我循环”;再者是科创意识方面,不少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侧重于学校既有的优势学科,主动适应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科研项目与区域经济适配度较低;最后是校企合作方面,高校更偏向于长期的基础研究,教师缺乏产业化经验,其专利成果较少进一步中试或试产,而企业更倾向于研究周期短、落地快的项目,造成高校相关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针对“高校科研人员对专利转化关注度不高”的问题,提案中建议:“实施高校科研人员分类学术评价机制,充分考虑科研环境的特性和离岗创业人员需求,将高校科研人员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交叉型,因材施策。”
严可仕表示,分类学术评价机制要兼顾公平,推动学术评价改革,在评价中增强实际运用、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情况等指标的比例权重。一方面,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避免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另一方面,加强专利转化价值评价,体现市场运用价值与国有资产保值的动态关系,并充分考虑市场发展的规律、融入产业布局等因素,减少“沉睡专利”“纸上专利”。
课题成果转化为民进中央党派提案后,严可仕密切关注国家相关部委的最新动态。其中,有两份文件对专利转化进行了顶层设计:一是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二是今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提出“力争2024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2025年底前,加速转化一批高价值专利,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努力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严可仕还注意到,全国不少地区也配套出台了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相应政策。以福建为例,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都出台了专利转化相关文件政策,提出了工作目标和要求。
2024年是严可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二年。他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高校专利转化情况,针对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为推动高校专利转化发声,让更多“沉睡专利”“纸上专利”活过来、用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