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歌唱家廖昌永:人工智能无法取代艺术家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题:歌唱家廖昌永:人工智能无法取代艺术家
作者 张杨彬
面对“AI(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音乐家”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十分笃定地回答,不可能。
“就像我们面对面交流,如果是一个机器人跟你交谈,还会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吗?音乐和其他所有艺术一样,是需要灵光乍现的时刻的。”他说,这才是艺术最鲜活、最感人之处。
“不过,人工智能可以为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我们要拥抱新科技。”作为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认可科技对创作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比如实景布置和虚拟现实技术配合恰当,可以打造更美的舞台。”
除了艺术创作本身,廖昌永也十分关注艺术高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等话题。
2023年全国两会,廖昌永涉及大学校园有序开放的建议引发热议。可喜的是,今年全国高校陆续“敞开怀抱”。应该如何用好高校资源服务公众?今年,廖昌永的提案中包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简而言之,以高校作为主阵地,统筹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
2024年第一天,上海音乐学院校园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已经有超过1.5万人次通过预约形式来听讲座、看排练、看演出,大家反响是非常好的。”
廖昌永说,高校不仅是教学和科研机构,也应该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
占地百余亩的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内,坐落六栋历史保护建筑,还有世界一流的歌剧院音乐厅。“希望大家走进校园,除了看见美景外,还能感受我们近百年的学术氛围。”廖昌永介绍,建筑里布有展览,安排讲座;剧院里既有演出季的高质量演出,也结合学生实践提供低票价演出服务,仅需三五十元(人民币)。
“上海音乐学院自创立之初,有先辈所期的三个愿景——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所谓“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即社会美育,除此之外,“趋向于大同”也是他一贯为之努力的。
回望中国音乐史,廖昌永说,钟鼓琴箫等华夏正声,与胡琴、琵琶、唢呐、筚篥等外来乐器,共同构成中国音乐。千年间,中国音乐从未停止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正是这种融合、包容铸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廖昌永也提议兴办更多国际音乐比赛,把国际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引进来,让中国好的作品也能通过交流平台走出去。“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艺术歌曲、音乐创作。”(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央视电影频道重播影片《喀什古丽》
- (两会速递)甄子丹:能打动观众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前提
- 石泰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
- 赵乐际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
- 丁薛祥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 李希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纵深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 (两会观察)新质生产力列中国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释放重要信号
- (两会观察)一路疾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过弯”?
- (两会观察)中国经济增速目标为何仍为“5%左右”?
-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