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写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新征程上
当下正值春耕时节,湖南农业大学的百余名学生奔赴三湘大地的100多个乡镇村助农春耕备耕。
2023年暑期起,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社会实践团的师生先后深入新疆、西藏、广西等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一组数据记录下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人生选择:西安交通大学2023届毕业生超过6000人选择留在中西部工作,中西部就业比例近60%,其中许多学生选择前往科研单位勇攀科技高峰或奔赴基层一线服务乡村振兴。
……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5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地高校共青团着力加强政治引领,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全面服务成长成才,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动员引领团员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胸怀“国之大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北京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机遇,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探索增强思政课实践性的新路径。校团委按照学校党委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开展思政实践课程,引领1.5万名北大师生5年间走遍全国31个省(区、市),洞察社会、了解国家、读懂时代,上好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政实践课。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指出,北大共青团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参与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引导北大学子在“思想政治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本领,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打造以“四用”为遵循、以“先锋”为主线的新时代实践育人体系,上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大思政课”。
“追寻领袖初心路”“大国边疆育人路”“理解中国发展路” “千村百巷振兴路”“博士服务答题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先行示范地、典型代表地、生动实践地,中国人民大学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团委牵头规划,打造出一大批特色实践项目。
过去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全校各类实践活动参与超5000人次,人大青年的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省份,超1000个县区,积累各类蹲点手记、调研报告、感悟心得等一手材料近百万字。一批批人大学子投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重点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说:“高校要发挥共青团在联系青年、联络地方等方面的组织优势,不断推进完善工作格局、优化板块设计、优化资源配给,用‘大思政课’更好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
西安交通大学团委打造的“星航计划”思政育人模式,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支部共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说:“作为扎根青年身边的组织,交大共青团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功能,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从受助者到施助者的转变过程,让他们体会责任担当,明确价值追求,引导广大青年争做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西迁精神新传人,激励大家更好爱国奋斗、追求卓越。”
在国家重大历史时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体现综合国力的重大工程之中,总能看到团员青年的身影。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挺膺担当。
华北电力大学团委立足学校特色,围绕“双碳”目标、绿色发展等主题,组建起了一支支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服务团队,依托“光伏+农业”实践、“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引领青年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体现的是理念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格局的拓展。”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表示,在全面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共青团既要在“大”字上做好文章,助力学校建好“大课堂”、打造“大平台”、建强“大师资”,又要在“善用”上下足功夫,突出实践育人作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健全完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积极打造思政教育新样态。
湖南农业大学团委整合全校学科专业资源打造出60余支“支农小队”,每年都会定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升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认为,高校共青团是“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在哪里,团的思想引领工作的阵地就要建在哪里。
一批又一批青年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层、刻苦求知、锤炼本领、体悟成长。在长沙理工大学,有足迹遍布三湘四水的“大禹之子”青年志愿者,有在乡村振兴一线化身乡村“美容师”的“艺”力量,有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的博士团……在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看来,共青团积极承担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使命,努力让向上、向善、向好的时代精神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新时代、新青年、新载体、新方式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
“现代化之问的中国答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从百年大党的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同济大学,上万名青年大学生正从“理论倾听者”转化为“理论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讲团把有温度的理论和政策宣讲“送”到同学身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宣讲团开展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宣讲……
为充分发挥“时代声音传播社”等学生社团的朋辈引领作用,同济大学团委举办了“时代声音·听Ta说”“济时开讲”“青年看两会”等主题活动,覆盖全校3.7万多名在校学生,让团员和青年发出了时代之音。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认为,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发挥贴近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成就青年的组织优势,聚焦青年政治引领,持续强化“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功能,服务学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团员和青年这一目标,共青团始终坚持用“青言青语”把逻辑讲明白讲鲜活。围绕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共青团系统设计和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活动。
近年来,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真切感觉到,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内容更聚焦、形式更活泼、效果更突出,能够持续增进广大青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为突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河北大学团委构建起了“唱、诵、赛、讲”学习机制,全校团干部集中备课,推出“指间微团课”,打造原创思政“微课”。一间“河马”思政工作坊吸引了上千名青年理论宣讲员的加入,他们用“青言青语”传播党的声音,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每逢重大时间节点,安徽师范大学团委打造的“青春思政课”都会准时开讲。在这堂思政课的讲台上,有身边的同学师长,有各行各业的青春榜样,有思政教育的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微团课”,也有同学们结合自身成长故事的“微宣讲”。
“青春思政课”注重启发式教育,在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看来,这堂思政课正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吉林大学团委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将“青马工程”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谋划,推行小班导师制体系,构建理论学习“双学位”培养模式;还打造了具有吉大烙印、吉大风格、吉大内涵的原创话剧《先生向北》《黄大年》等,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指引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说:“学校共青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指导青年成长,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勇攀科技高峰、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将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辉。”
5年来,改变已如春风化雨,发生在全国每一所高校。
依托“物青笃行”计划,北京物资学院动员师生组成近600支队伍,奔赴祖国广阔天地开展社会实践,在脚踏实地中形塑“大国工匠精神”,先后同首都各区涉及科技创新、法律推广、基层治理等领域的10多所单位共建“笃行”专业实践基地。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吴惠表示,学校党委坚持党管青年工作原则,将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布局,不断探索大思政格局下开展工作的“打开方式”,充分发挥物流流通学科优势,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道德困境、行动困难、发展困顿的过程中,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展需求,济南职业学院团委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思政”中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5年时间里培养了5万余名“红马甲”,用近60万余小时实践出了“一核引领、两个传承、三项融合”的“1+2+3”全员学雷锋志愿服务新模式。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说:“高校共青团组织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锤炼品格、提升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服务社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 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