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星辰大海丨当机器人有了AI大脑,人形机器人时代来了吗

发布时间:2024-04-10 14:29:00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简单明了的口令下达后,机器人便开始搬箱子、运小球,在各类不同的地形行走。日前,由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主办的人形机器人大赛在北京举行。

  大赛现场,尽管机器人的很多动作“机械属性”明显,但参赛的年轻人依旧信心满满。这些身上布满芯片和传感器的机器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极具未来感。

  当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结合,答案或许是,一加一大于二。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就提到,在一定程度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可以指导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方向,能够促成人工智能研究在多模态方面发展形成统一标准,进而“集其大成”,让大脑和身体结合。在各种人机互动的“窗口”上,有着很多具体的场景和目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

  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AI大模型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深入,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原先一些难以处理的视觉识别、自然语言交互、翻译以及复杂决策等问题,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技术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当然,人形机器人还面临不少问题,比如成本高、迭代慢。“大语言模型+视觉语言模型+机器人”,距离真正实现具身智能,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人工智能技术“正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也有专家提到人形机器人的安全问题。例如,在非密切接触的场景下,人们可以与机器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观察其作业。但是,在养老或人员帮扶等需要肢体接触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和风险问题不可小觑,这需要在技术和应用场景上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

  同时,机器人伦理也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如何权衡科技发展与伦理需求,如何在科技进步和社会伦理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产业界和学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这一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我是中青报数智主播辰辉,一起奔向星辰大海,我们下次见!

  中国青年报社 出品

  记者:张渺 胡宁 郭扬(实习生)

  编辑:邱晨辉 原春琳

  剪辑:吴家榕(实习生)

  数智主播生成:张渺

  视觉包装:张岩 李晗

  视频来源:胡宁 郭扬(实习生)

  图片来源:胡宁 郭扬(实习生)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