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书写荒漠变绿洲的生态新篇——聚焦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发布时间: 2024-06-18 11:34: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光明日报通讯员 范子溪

  6月,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林海苍翠,绿意铺展;科尔沁沙地起伏的沙丘穿上了“格子衫”,曾经贫瘠的不毛之地上绿意蔓延……

  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周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31亿亩,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你们看,水泥柱围栏西边都是我造的林,2400亩!”在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镇的一处山坡上,当地造林大户侯贵指着西边的层层绿树,满怀豪情地对记者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曾经的沙丘上,樟子松顽强挺立,灌木、针叶林绿意葱茏。

  曾经“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塞罕坝,如今林地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森林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为京津冀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长城”。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5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6.8%,沙化土地面积16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7.6%。

  我国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部署实施了“三北”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重点工程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沙化土地状况持续好转,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抑制。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近10年来,北方地区春季年均发生9.2次沙尘天气过程,与近30年同期年均12.5次相比,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沙区生态持续改善,农田防护林网有效保护4.5亿亩农田,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已有约40%的土地出现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现象,直接影响50%的世界人口。

  1994年6月17日,法国巴黎外交大会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自1997年公约对我国生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成功举办了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纪念活动等重大活动,积极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进程。

  在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方面,我国发布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在蒙古、中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治沙示范基地;先后举办9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世界推广分享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三北”工程的成功实践,打造了荒漠化防治的标杆,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防治荒漠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8日 10版)

(责编: 常邦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