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不入鞘!山东常态化机制建设为扫黑除恶注入强劲动力
剑不入鞘打赢阵地战围歼战持久战
山东常态化机制建设为扫黑除恶注入强劲动力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 本报见习记者 李娜
□ 本报通讯员 刘学农
一组数字见证着山东省重拳出击、全力清扫黑恶势力的韧劲:2018年至2020年,山东省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掉涉黑涉恶组织千余个;2021年是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开局之年,全省新立案侦办涉黑组织10个、涉恶犯罪集团57个、涉恶犯罪团伙25个,破获刑事案件1307起,刑拘犯罪嫌疑人700人,巩固扩大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必须打赢扫黑除恶‘阵地战’‘围歼战’‘持久战’,剑不入鞘,将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进行到底!”2021年11月,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在政法系统调研时强调。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扫黑除恶工作组织领导,高举打击利剑,做好源头治理,注重常态化机制建设,在扫黑除恶斗争强力攻坚中注入强劲动力。
打击黑恶势力决不手软
山东省坚持以打开路,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决不手软。全省各级政法机关充分发挥扫黑除恶斗争主力军作用,保持对黑恶违法犯罪高压态势。
全省政法机关坚持一手抓积案清结,对专项斗争期间侦办的存量案件加快办理进度,共对1100余名被告人提起公诉,对700余名被告人完成一审判决,确保黑恶犯罪分子依法受到严惩;一手抓新案办理,坚持露头就打,聚焦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广泛收集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及时掌握涉黑涉恶犯罪新动向,特别是对非法集资、“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等涉及民生领域的黑恶违法犯罪,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清除黑恶毒瘤。全国扫黑办组织抽样调查显示,山东群众对全省扫黑除恶斗争满意度达97.12%。
如何强化督导,让各项打击措施落在实处、打出实效?“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全省组建8个扫黑除恶斗争特派督导组,以点穴式、机动式、专业化的督导方式对各市开展特派督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组长林峰海介绍说,各督导组聚焦重点目标逃犯追捕、重点线索核查、重点案件侦办、重点行业领域治理等重点工作,先后约谈办案人员300余名、查阅档案资料600余份,对40余件重点案件线索办理情况进行评查。山东省还将推动扫黑除恶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和平安山东建设评价体系,对各地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进行全面精准评估,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不断走深走实。
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扫黑除恶,不仅要“打”还要“治”。在对重点行业领域整治中,山东省对“症”下药,从源头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2021年,山东省将信息网络、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以及乡村治理、金融放贷六个领域作为集中整治的重点行业。在信息网络领域,全省公安机关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作为重点,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2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万余名;在自然资源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255起违法开采行为,对18起重点违法案件进行挂牌督办;在交通运输领域,查处各类交通违法案件7万余起、违法违规运输企业1.7万余家,取缔黑驾校17所、黑培训点75处,查没黑教练车54辆;在工程建设领域,围绕围标串标、违规承发包、非法强揽工程等问题,检查建设项目9332个、建设单位7499家、施工企业8735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217处,对141家企业给予停业整顿、吊销资质、罚款等处罚;在乡村治理领域,针对初步摸排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集中整顿,持续改善农村治安环境;在金融放贷领域,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排查出问题机构500余家,约谈88家机构主要负责人,下发监管意见书20余份。
防止黑恶势力打而复生
防止黑恶势力打而复生,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
山东省突出党的领导优势,持续构建“五级书记”抓扫黑除恶工作格局,将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推进,对扫黑除恶工作常抓常议、扎实推动。各级成立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制定部门联动等系列工作制度,凝聚提升打击合力。为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山东省扫黑办组建了由176名业务骨干参加的扫黑除恶斗争特派督导专员、社会监督员以及扫黑除恶斗争专家库人才队伍,采取以会代训、难题会诊多种形式提升执法办案人员能力水平。
如何汇集各部门力量,聚起扫黑除恶以及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的合力?山东省推动扫黑除恶与“打伞破网”同步安排部署、同步推进落实,2021年全省共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938起,处理1336人,移送司法机关90人。同时,山东省政法机关加强与重点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协作配合,健全行业主管部门移交线索、配合执法司法调查等机制。办案机关对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以监察建议书、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公安提示函“三书一函”形式及时通知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整改,弥补行业监管漏洞。2021年,六大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共向司法机关移交81条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办案机关共制发六大行业领域“三书一函”1100多件,推动各类问题整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