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鸟巢一代”的冬奥情怀

发布时间:2022-02-18 10:10:00来源: 法治日报

  “鸟巢一代”的冬奥情怀

  □ 本报记者 黄洁 本报见习记者 白楚玄

  “燃烧的雪花,梦想照亮天与地,勇敢地出发……”最近,为冬奥会志愿者谱写的歌曲《燃烧的雪花》被广泛传唱。伴随这歌声,冬奥会志愿者在赛场内坚守,引导观众、维持秩序,在闭环驻地悉心接待、热情服务。赛场外,来自各行各业的冬奥会志愿者同样在为赛事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共同打造了北京冬奥会一道亮丽的“蓝色风景线”。

  李智勇就是北京冬奥会“蓝色团队”中的一员,而且他还是名副其实的“双奥”志愿者。《法治日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冰雪运动体验区服务,为来到这里的市民介绍迷你冰壶的比赛规则。“把冰壶放在START位置,在出球端H线之前将球掷出,然后把冰壶投到圆形区内。每局比赛中,圆垒内比对方更接近圆心的所有球计分。”这句话,李智勇一天要重复上百遍。

  14年前,李智勇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一代”,这是媒体当时送给年轻中国志愿者的称号。如今,他已是一名走上工作岗位的文物工作者,谈到自己的“双奥”志愿者经历,李智勇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2008年时我20岁,得知申奥成功后,就一直想参与奥运,最终如愿以偿地以志愿者身份成为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指引志愿者,真的非常开心。”李智勇说,他一直保留着一张与俄罗斯记者朋友的合影。那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一位因迷路走到“鸟巢”内媒体中心的俄罗斯记者向他求助,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借助翻译软件与对方沟通,最终顺利将记者带到了其要去的国家游泳中心内媒体中心。

  “第一次做志愿者时还不是很熟练,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有时挺懵的。好在,最后都想出各种方法顺利解决了。”李智勇笑着说。

  从北京夏奥会到北京冬奥会,14年的时间,无数人见证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惊人变化,但是像李智勇这样的“鸟巢一代”对奥运的情怀却始终如一。

  从1月开始,李智勇便作为冬奥会志愿者在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试运营期间提供志愿服务。记者了解到,为参与此次冬奥志愿服务,李智勇参与了线上线下多轮培训,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熟悉志愿服务内容,并认真学习冬奥知识。投入工作后,他和其他志愿者从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一直坚守在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为前来游玩的市民宣传冬奥知识、发放宣传资料,并开展秩序维护、文明乘车指引、语言服务、疫情防控提醒等一系列服务。

  这一次,李智勇的岗位在赛场之外,但他觉得自己有了“更大的舞台”。“在赛场外做好冬奥服务,通过我们志愿者的努力,让大家都能参与冬奥、了解冬奥,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是我此次志愿服务的愿望。”不仅如此,在这次志愿服务中,李智勇更多了几分思考,“如何更好地为残障人士服务,这里面有很多学问”,李智勇告诉记者,对待残障人士要热情、细心、周到,更要尊重对方。试运行期间,一名坐着轮椅的儿童在父母陪伴下来到冰雪运动体验区,在李智勇和其他志愿者的指导下,成功将冰壶投掷出去,看到孩子和父母喜悦的表情,李智勇比他们还要开心。

  李智勇对记者说,相比2008年北京夏奥会,疫情期间的冬奥服务工作更加不易。每天的游客都很多,要让游客在玩得尽兴的同时,时刻注意好疫情防护,就需要志愿者反复提醒游客戴好口罩,注意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

  凭借出色的志愿服务,李智勇成为海淀区冬奥文化广场文化志愿者的领队,也成为其他志愿者的榜样。

  据了解,在此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北京市累计上岗的志愿者将达20万人次。冬奥会开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辞中对志愿者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要特别感谢全体志愿者。从我们抵达的第一刻起,你们就使我们感觉到宾至如归。你们眼中的微笑温暖着我们的心。谢谢所有志愿者!”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