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下好“创新棋”,发展质量稳步升

发布时间:2022-03-08 09:39: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下好“创新棋”,发展质量稳步升(大国之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如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过去一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强化。

  “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对创新驱动发展深有感触。他表示,近年来企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10%投入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当前,创新、智能、绿色、低碳广受关注,带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产业变革新机遇。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应把技术放在引领未来发展的首位,坚持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带动行业发展。“传化近年来在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上取得新突破,自身受益的同时,助力纺织印染行业节能降碳,为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他表示:“这些工作部署让我们感到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当前,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作为互联网企业,腾讯要坚持不懈地从事前沿探索,加大研发投入,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区块链等领域持续努力,更自觉地做好‘数字化助手’,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体产业在各自赛道上成长出更多‘世界冠军’。”

  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创新是命运所系、大势所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特级专家董胜波认为,实现科技创新要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认为,应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从跟进式创新转向源头性创新,改变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产业链、创新链上各科技创新利益方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将科技、产业拧成一股绳,破解研发选题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脱节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表示,应瞄准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我国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开展协同创新。“中国建材集团将继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全链条攻关,努力打造‘国之大材’,推动我国基础材料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竞争。一定要营造好环境,让科技工作者真正安心去做研究。科研人员要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秉持科学精神,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更好发挥科技促发展作用

  聊起创新发展,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更好发挥科技促发展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彩虹表示,农业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驱动力。“以我调研过的广西全州县毛竹山村为例,当地通过推广应用优种筛选、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种植技术,推动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在,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吸引不少企业、游客前来观摩葡萄种植、现场收摘葡萄,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未来,还应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设施装备等方面的系统性农业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认为,创新是民族品牌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过去几年,安踏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成立了全球创新研发平台,成为拥有专业运动科技专利数最多的中国体育品牌。未来10年,安踏计划再投入200亿元,进一步升级全球创新研发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表示,当前各行各业对自主创新需求紧迫,作为金融企业,要积极把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更好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帮助创新驱动发展赛道上的企业开足马力、实现超车。

  申孟哲 刘少华 宋 爽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