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文科院士”争议:守得住寂寞,才看得见繁华

发布时间:2022-03-08 09:45:00来源: 科技日报

  “文科院士”争议:守得住寂寞,才看得见繁华

  这些年,关于“文科院士”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过。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的议案,让“文科院士”的话题重现舆论场。据媒体报道,沈满洪建议,应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评审制度,将其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最高人才头衔,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

  院士是我国学术界的至高荣誉,可至今,摘取院士桂冠的,都是自然科学之星,唯独不见人文社科泰斗。“社科院士”的缺失,一度被偏激地认为,这是“重理轻文”观念下的一种制度性歧视。

  “社科院士”也就是俗称的“文科院士”,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胡适、冯友兰、马寅初等一大批顶尖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师,都曾是名副其实的“文科院士”。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先后都设立了院士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并未“与时俱进”。其保留使用的“学部委员”称谓,在内部虽也颇具含金量,却无法与“院士”相提并论。也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增设“文科院士”的呼声越来越高。

  诚然,“文科无用论”这样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人文社科在护航科技发展上的价值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科传统,就不可能产生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况且,人文社科领域的繁荣昌盛,也是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有支持者,就有反对者。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立竿见影,钱学森、袁隆平等著名院士的社会声誉就和学术水平高度匹配。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的成果大多以理论和思辨为主,在具体量化和评价标准上,确实不好拿捏。这让增设“文科院士”障碍重重,也意味着,人文社科成果可能要放在更久远的时间里来检验。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暂时搁置一下争议?人文社科领域需要的是能启迪后学和开启民智的学术标杆,而不仅仅是一顶院士的帽子。少些浮躁,少些功利,守得住寂寞,人文社科领域才能真正迎来大发展和大繁荣,如此,“文科院士”或许就渐行渐近了。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