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乡村振兴,一个环节都不能松

发布时间:2022-03-09 11:15:00来源: 科技日报

  代表委员谈科技支撑经济行稳致远

  乡村振兴,一个环节都不能松

  ◎本报记者 王迎霞 颉满斌 过国忠

  实习记者 杨宇航 陈汝健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我国当前的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业链条短、收益低,技术与人才储备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短板依然突出。

  这几天,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从人才、产业等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我国农村建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创造条件 吸引第一资源回流

  有一个场景,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所研究员蒋齐委员至今记忆犹新。

  2015年,他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发现常住人口不到在册人口的一半,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学生。平时技能培训的时候,也基本以妇女为主,很少见到年轻男子。

  “乡村振兴,首先靠人。国家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后,有知识文化且有能力创业的人都进城了,由此造成农村人口数量下降、人口结构失调,‘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农村不仅缺人,更缺能干事创业的人。”蒋齐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副院长霍学喜委员对此深表认同。他说,由于人才流失严重,致使产业开发过程受到很大限制,这是乡村振兴最大的短板,“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吸引有志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回归”。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的参与,作为乡村振兴第一资源,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迫在眉睫。为此,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葛建团委员特别提出,推动乡村振兴,还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精准施策 筑牢乡村发展产业基础

  “都在喊留住人才,你拿啥留呢?没有强力的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自然没有留人的实力。”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一语中的。

  在人才回归的情况下,怎样来做这件事?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部书记欧阳华代表认为,要精准施策,出台配套特色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经验,兼顾不同领域和行业发展特点,注重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鼓励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引导不同区域结合实际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区,积极推广特色产业发展的新经验。

  蒋齐也认为,应通过产业为农村注入“强心剂”。由宁夏农林科学院组建的宁夏特色优势羊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指导帮助“中国滩羊之乡”宁夏盐池县加快滩羊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如今该县滩羊产业年产值达1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以滩羊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超过80%。

  “推动乡村振兴,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社情民意的基础上,葛建团表示,在人口结构、资源环境、技术水平等内外部条件发展不均的背景下,强化农业装备升级、农业技术推广、产业节本增效,是科技部门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应有之意。

  构建农业协同创新体+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

  “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转化率仅40%左右。”河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杨玉成委员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势在必行。

  杨玉成认为,农业科技研究本身存在弱点,90%以上的科研精力集中在产中技术的研发应用上,创新主体普遍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另外,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主体规模偏小,小农户数量占了98%,并且分散、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也是主因。

  杨玉成就此建议,要着力构建“专家领衔、依托企业、引领农民”的协同创新体,合力攻克产业技术瓶颈,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并且引入现代产权交易治理体系,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企等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

  同时,应该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指导,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激发农民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鼓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搭建权威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探索通过有偿服务实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模式。

  “我们要以‘流程再造’的决心,在服务好科技成果‘产出端’的同时,加强与‘转化端’的互动。”葛建团说。

  打造协同发展软环境+好机制

  夯实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除了‘硬环境’,应该改善的还有‘软环境’!”霍学喜认为,村党支部的作用非同小可,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问题解决了,就能为乡村振兴形成好的治理环境,从而促其再上台阶。

  他也对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非常认同,“借鉴东部的机制做法,改变西部的理念作风,再从产业兴旺角度寻找突破口,事半功倍”。

  1997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科技厅加速推进菌草技术本地化。双方在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建起以食用菌生产、研究、开发、示范为主的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

  数十年来,在闽宁两地科技特派员祁登荣、林戎斌等人的努力下,六盘山区成功培育出多个反季节优质菌种,园区也获评科技小巨人企业、精准脱贫扶贫车间等荣誉。

  这与甘肃农业大学2020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异曲同工。“我们就是要依托高端智库的作用,发挥学校在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协同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富民兴陇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该校校长柴强委员如是说。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