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场面”背后的中国残奥单板小将和大家庭
“名场面”背后的中国残奥单板小将和大家庭
3月11日,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将迎来坡面回转的比赛,这是他们在北京冬残奥会的最后一役,这支中国残奥代表团最年轻的队伍期待重现4天前的“名场面”。
3月7日,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产生了本届赛会残奥单板滑雪项目的4枚金牌,中国队共收获1金1银2铜,实现了中国残奥单板滑雪在冬残奥会历史上奖牌“零”的突破。其中,在男子障碍追逐UL级大决赛中,站在起点处角逐奖牌的是来自中国的4名00后选手。最终,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分获前三名,张义琦获得第四名,终点处同时飘扬3面五星红旗,这是中国残疾人选手在冬残奥会上从未有过的历史性时刻。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夺冠的一刻,19岁的纪立家毫不犹豫地挥动着左臂假肢,笑容开朗自信。原本这是他从6岁后会刻意隐藏的部分,一台粉碎机造成的噩梦永远地嵌在他一低头的视线范围内,以前的他总会用褂子包住残肢,天气再热也会坚持穿长袖,但2016年接触单板滑雪后,他不仅摘掉了包裹左臂的褂子,也掀开了盖在心上的褂子,“所有的建筑,所有人,所有的观众,一切都像做梦一样。”纪立家在赛后说。
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残奥单板滑雪,这一刻确实如梦如幻。残奥单板滑雪项目在2014年索契冬残奥会上作为高山滑雪的分项亮相,直到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才正式成为独立大项。这届赛会上,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首次参与冬残奥,当时只有4名运动员参加。“在那之后,我们又新增了外教,结合国外的训练比赛视频,借助国内配备的科技等全方位保障,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进步。”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教练张洪展透露。
队伍成长的速度显而易见。2016年,中国残联通过举办全国单板滑雪锦标赛等多项赛事选拔优秀人才,同时通过比赛提升国内残奥单板滑雪的竞技水平。自那时起,残奥单板滑雪队就在内蒙古、上海等地备战北京冬残奥会。仅仅两年后,在2018年荷兰、芬兰、迪拜等世界杯分站赛和世锦赛上,多位中国选手便夺得冠军。到了北京冬残奥会,参赛人数达到18人,首次实现了全项目参赛。
“零基础”是这18名选手中大多数人开始单板滑雪的起点,但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仅21.8岁,“年轻”加速着同龄人间的惺惺相惜和暗暗较劲。
在冬残奥会前,纪立家曾夺得残疾人单板滑雪世界杯芬兰站障碍追逐赛冠军,已获得世界杯分站赛、亚洲杯、全国残运会等比赛冠军,是世界残疾人单板滑雪男子上肢组积分最高的运动员。他坦言,以前的自己习惯藏在暗处,性格内向,“刚进队对大家的第一印象都很陌生”,但朝夕相处,其他选手对比赛和生活的态度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多残疾人朋友帮助我,让我从黑暗中走了出来。”
“这是我三哥。”朱永钢拍了拍坐在身旁的纪立家,继续透露队内“称兄道弟”的传统,“武中伟是我大哥,我管王鹏耀叫‘黑哥’。”这种亲如兄弟的关系,体现在吃穿住行的日常,更体现在训练场和赛场,他们都享受滑雪,头盔、雪镜摔飞了,“不觉得疼,反而特别开心,雪打在脸上的感觉特别爽”,遇到上肢有残障的队友,上肢健全的选手会主动揽过给雪板打蜡等工作。
在一群00后选手中,1999年出生的孙奇算得上“老将”,他在障碍追逐LL2级比赛中未能登上领奖台,但他的“大心脏”给队友们留下深刻印象,“该吃吃该喝喝、遇事不往心里搁。”王鹏耀表示,孙奇不仅在滑雪技术上给了他们很多帮助,爽朗的性格和超强的抗压能力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抗压是小将们的一道坎。纪立家坦言,自己在赛前有一个多月睡不好觉,“常常惊醒,然后一身冷汗。”这个“小毛病”几乎全队都知道。
“纪立家很容易赛前紧张,睡不着觉了来找我。我说‘没事,我给你吃个助眠的药就好了’。第二天纪立家跟我说‘药真管用啊,昨天睡得可好了’。其实我给他吃的是维生素,根本不是药。”面对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作为队内的工作人员,于雷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们要把运动员当成身边最亲的人,充当好家长、朋友、教练的三重角色。”尤其在心理层面,需要给予运动员准确、有效、恰如其分的帮助。
“平时他们不喊教练,都喊我哥。”教练尹连魁曾经也是一名运动员,深知运动员各个阶段的心理波动,“怎么应对比赛、怎么面对瓶颈,我会找合适的时机和运动员进行沟通。”此外,除了能感同身受的教练,队里还配备了科研团队,从器械、训练、心理调节等全方位给予运动员支持。
“在科技的帮助下进行针对性训练,对残疾人选手很有必要。”张洪展介绍,日常训练中,数据监控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起到很大作用,“肌肉耐力、速度耐力、腿部的最大力量等,有很多针对运动员的残肢和他们特殊的身体结构测试的数据,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告诉我们运动员哪儿存在不足,我们会通过针对性训练去进行弥补。”
对于科技的支撑,纪立家提到了出发门测力把手的使用。据了解,出发门测力把手是在出发门处运动员出发前双手握住的把手,把手上设置了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运动员在出发时双手助力拉力的装置。“出发门把手测出了我在残肢左手这边力量很小,右手力量还不错,之后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力量训练,慢慢平衡自己薄弱一侧的力量能力。”纪立家表示。
除了训练,康复对运动员也至关重要。“一个是冲击波治疗仪,一个是超声波治疗仪,第一天治疗完,第二天我就能回到训练场完成训练任务。”王鹏耀表示,对这一项目的运动员来说,腰部、膝盖、脚踝等部位经常受伤,有效的康复手段能让他们在赛场上赛得更好、坚持更久。
在张洪展看来,比这些支持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他们可能身体上不健全,但是他们的梦想没有残缺。我们见证了他们的进步,看到了他们的成绩,也被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
本报河北崇礼3月1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