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录)一线|方舱“维保人”:每日在高危环境中工作10小时
中新网上海5月10日电 题:方舱“维保人”:每日在高危环境中工作10小时
作者 丁媛媛 许婧
2022年的5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里依旧往来忙碌。偌大场馆内,“大白”们穿梭在床位之间。
“一处污废水罐出现渗水,请赶紧维修!”正在场馆巡视的吕建忠手机响起,另一端传来急切呼叫。作为中建安装上海公司负责保障“四叶草”安全运的转维保组队员,他与工人们立刻向现场奔去……
对吕建忠来说,从方舱“建设者”到“维保人”的身份转变,前后不过30余天。一个月前,吕建忠所在的中建安装上海公司顶住压力完成了“四叶草”5号馆所有通风工程、5号馆/6号馆室外污水处理工程及部分室外电力工程的建设任务。
完成建设任务后,这支建设团队并没有全部撤离。包括吕建忠在内的一批队员主动请缨留在方舱医院。
24小时待命,10分钟内快速响应,30分钟内到达指定位置,尽快消除故障。这支团队的任务,是守护5号馆所有排风设备及5、6号馆的污废水处理24小时正常运转。
刚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经历了一番“磨合期阵痛”:一边要保证病区及缓冲区主排风负压状态稳定,才能把混浊的空气顺利排出;一边要保证几万人用后的废水污水安全存储,经过严密消毒后再流入市政管网。但对一座投产迅速、保障措施有限、使用人员众多的临时功能性建筑来说,在严密防疫的同时,高质量完成机电运维,不仅没有前车之鉴,工作量还远比想象中艰巨。
吕建忠连夜赶制了一份维保操作方案。他尽可能全面地标注了包括罐体、风管等重点部位的维护要点。其中,三班倒的24小时巡检是要下的一番不可回避的“笨功夫”。
一天之内,5、6号馆的入住病患已达到上万人,盥洗压力骤然增加。晚上9点,传来化粪池罐体损坏漏水的坏消息。
总指挥王少华赶紧与吕建忠等人来到现场查看。夜幕低沉,打着手电筒,他们找到了裂缝位置。大家都明白,生活的污废水已运至处理罐区,如不及时处理,带着病菌的污废水漫溢。
打开泵口,污废水瞬间喷涌,浊气扑面而来,王少华与工人紧皱眉头,手头的功夫却丝毫没有怠慢。他们赶紧找来潜水泵抽干污废水,再用叉车把罐子架起,一群人顾不得讲究,跳进罐体内奋勇修补。
此刻,团队又发现,玻璃钢材质的单罐体积超过100立方米,支架位置不够合体,存在安全隐患。
经验老道的赵建春等人当即给出解决方案:团队先调整罐体外部的支架,保持与内壁支撑点垂直受力,考虑到罐体本身荷载量,安全液位只能到70%,但由于管道过高,液位达到95%时才开始排水,团队又在排水管上安装三通,通过人工排水辅助罐体自动排水。最后,再在表面用碳纤维加固、在底部堆放沙袋确保罐体足够稳固,汗流浃背的大家伙这才放下心来。
所有工序铺设停当,东方已朦胧亮起光晕,有人开始起居洗漱。
截至目前,维保团队累计完成了14项通风系统维修、11项室外污水系统维修,完成率达到了100%,管道、排风、电力系统巡检100%覆盖。仅5天后,方舱医院各项机电设备已运行平稳。
每日在高危环境中工作10小时是耐力与毅力的挑战:在进入污染区前,大家互相帮忙,严密地穿上防护服,隔离服,戴上手套、口罩、面罩、鞋套与头套。风管加固、风机检修、污水管道维修……这些原本熟练的工序,在套上层层叠叠的防护服后,难度也随之加大:双臂活动幅度受限,双手触感减弱,护目镜起雾……“历经高难度的考验,更加身怀绝技!”工程师郭小锋打趣道。
大家都很珍惜一次性的防护装备,尽量在防护有效时间里连续作战,“进区作业时舍不得喝水,即使在完成维保任务后,也会巡视检查附近的设施情况,最大化利用好防护装备。”工程师兰国俊说。
令王少华感动的,还有协同作战的各路“大白”在战疫的火热一线,结下了互相信任、互帮互助的深情厚谊。“和我每天通话20多个的那个‘大白’,我从未看清过他的脸,但我知道,我们都屹立在守护人民的同一战线!”王少华说。
又是一个通宵的夜晚,吕建忠和工友准备换上防护服进入污染区巡检,他突然想起了什么,在微信上给家人发去了今天自己的核酸阴性证明报平安。“很久没见到家人了,甚至电话都来不及打。在云开疫散之前,还要继续战斗,但这种不言不语的问候,我相信,他们懂我”。(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