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ICU护士:“生命之门”背后的捧灯人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2日电 题:走近ICU护士:“生命之门”背后的捧灯人
中新网记者 张玮
一袭白衣,一顶燕帽,顼雪莲每天都会把自己的护士服整理得干净平整,因为,这是她的热爱和青春。
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记者见到顼雪莲时,她刚从抗疫一线撤下来,结束集中隔离。利落的脚步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她的疲惫。
1984年出生的顼雪莲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护士长,采访当日,记者希望这位常常“藏”在口罩后面护佑生命的白衣天使,能在镜头前露出容貌。摘掉口罩的顼雪莲叫停了采访,要求补个妆再继续。
接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记者真正走近ICU护士,发现他们是“生命之门”背后的捧灯人,而顼雪莲只要谈到自己的医护生涯,眼里总会闪着光。
需要消毒的第一份工资
2003年大学毕业的顼雪莲正巧赶上SARS。“当时一线的医护人员比较紧缺,我又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直接就火线入职了。”
也许是太年轻,第一次接触传染病的顼雪莲并没感到紧张和害怕,一直忙于穿梭在各个病房中。
顼雪莲记忆最深的是,下班回隔离住所时,同行的同事们还开玩笑说,“不知道下一次能不能平安回来”。
因为这句玩笑话,顼雪莲当晚躺在床上还“心怀负担”了一小会儿,但一觉醒来,太阳升起,又都忘记了。
在一线工作将近1个月,顼雪莲从未想过,她的工作初体验居然是在隔离状态下完成的。
“工作都有惯性了。收到第一份工资后,我们都想着是不是需要消过毒再用。”现在想起来,顼雪莲还是会被当时单纯的自己逗乐。
ICU的护士都是女汉子
2007年,医院开始组建ICU,顼雪莲作为科室“元老”,从一个板凳、一张纸开始组建团队。
“我们从8名医护人员,发展到现在的72人;从最初的18张床位,到现在34张床位。”顼雪莲的语气中明显能听出珍惜,“它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
在ICU里,收治的大多是多脏器衰竭的危重型病人,这对护士的护理工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脏器管理、管路护理、皮肤护理、生活护理……”顼雪莲说,这对ICU护士的要求特别高。
特别能吃苦,是顼雪莲对ICU护士的评价。她还记得,2015年,ICU搬了“新家”,床位增加了,护理人员也增加了,但同批次的护士正好都赶上孕产期。“70多个护士里有30多人在同一时段怀孕了。”
“可大家仍然坚持工作,甚至有的护士怀孕8个月了还在倒夜班。”顼雪莲说,让她最感动的是,原本需要被照顾的孕妇,在ICU里却是照顾病人的女汉子。
“这也许就是传承的力量,一代代护理人和重症人留给我们的信念。”顼雪莲说,穿上护士服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该有的使命。
6次与新冠病毒正面较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两年多来,顼雪莲曾6次主动请缨前往救治一线,与新冠病毒正面较量。
作为第一批内蒙古驰援湖北医疗队成员,2020年初,顼雪莲带着科室的一部分护士前往荆门市京山市,接管了当地定点医院一个重症病区。
“我们当时落地湖北后,还在去医院的路上就不停地接到当地患者打来的电话。他们一直在向我们求助。”顼雪莲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觉,“这些电话突然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这么重要。”
也是因为这些感受,在湖北抗疫的53天里,顼雪莲和队友们从未觉得累。
之后,多地陆续暴发疫情,顼雪莲先后赴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额济纳旗,以及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定点医院支援救治一线。
每一场战疫都会给顼雪莲留下不同的印象和收获,而她对地理位置偏远、医疗资源匮乏的边陲小镇额济纳旗的记忆尤为深刻。
“七八个小时将84张床位的两层楼,改建成符合标准的隔离重症病区。”顼雪莲告诉记者,这是一场“说干就干”的经历。“我们提前完成任务,开始收治病人。”
在顼雪莲心中,日常护理ICU病人和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的差别并不大。
“这两年,我已经适应了穿着防护服工作。”顼雪莲说,“身体上的苦和累都能克服,但是队员们如果技术上出现‘空窗’了,会让我更着急,因为仓里的活儿只能靠自己。”
白衣燕帽就是“天使”的模样
顼雪莲是个坚强的人,却会因为患者的一句“不舍”感动很久。
“记得有个被确诊的独居老人,平日里习惯自己在家煮挂面吃。进仓隔离后,我们帮他找了个小锅,只要他想吃挂面,护士就会给他煮。”顼雪莲说,老人一直不停念叨着,他这辈子都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护士队伍已经达到501.8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还多。
像一朵朵悄悄开放的扶郎花,白衣天使把阳光的秘密带给患者,将他们的希望放大。(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