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同心”援教孜孜十载 浙江民进架设东西教育“彩虹桥”

发布时间:2022-05-18 13:58: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同心筑小康)“同心”援教孜孜十载 浙江民进架设东西教育“彩虹桥”

  中新网杭州5月18日电 题:“同心”援教孜孜十载 浙江民进架设东西教育“彩虹桥”

  中新网记者 郭其钰 张益聪

  这是一个已经延续了十多年,仍在继续的教育帮扶暖心故事。

  十三年前,民进会员、杭州小博士幼儿园园长李君初到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时,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几乎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近60个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较为落后。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当地开花结果,正是李君随民进浙江省委会“同心彩虹”行动前来帮扶学前教育的初心。

  2009年,民进浙江省委会响应民进中央“同心彩虹”行动的号召,结对帮扶金沙县学前教育,组专家帮扶团队、建幼教培训基地、筹公益帮扶资金、编本土适用课程……十几年来,一座折射着多彩教育、多彩人生的“彩虹桥”正跨越山海,在浙江与贵州间架起。

  2021年12月17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100个先进集体、96名先进个人、50项建言献策优秀成果、50项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受到表彰。民进浙江省委会《同心彩虹行动——西部学前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是受表彰的社会服务优秀成果之一。

  发挥界别优势 铺设“彩虹桥”

  夹赤水乌江两河之间,衔乌蒙娄山两脉之缘,金沙县所在的贵州曾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东海之畔的浙江则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省份。如何让这座“彩虹桥”穿山越海,无问西东?

  浙江民进发挥教育界别优势,汇聚各级组织中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经验交流、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理念宣传、硬件设施捐赠等,铺设起一条较为成熟的学前教育援教“彩虹桥”。

  “我记得第二次到金沙县时,幼儿园里一个小姑娘拉着我的手问我什么时候再来,从那时起,我就把她和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李君不仅是无数“铺桥人”中的一员,更是把自己当成了每个帮扶孩子的“妈妈”。杭州小博士艺术幼儿园也成为同心彩虹西部幼儿教师培训基地。

  每一年,不是金沙县的幼儿教师来浙江参访培训,就是浙江幼教专家和一线名师赴金沙县开展援教帮扶活动,多年间从未中断。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民进多年间在金沙县举办讲座180余场、公开课50余节、幼教沙龙50余次、培训骨干教师近2500人次。

  “‘同心彩虹’行动助推了金沙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孩子们也变得更加开朗大方。”金沙县第一幼儿园园长刘凤说。

  丰富帮扶角度 拓宽“彩虹桥”

  “彩虹桥”越铺越宽,帮扶路越走越广。

  十余年的系统建构、扎实践行、成效论证,浙江民进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学前教育援教经验。

  “我们以浙江优质幼教资源为依托,以幼教培训为主轴,纵向贯穿了顶层设计、管理团队、师资团队三层面的整体提升,横向链接了教育理念、园务管理、课程构建、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多领域的专业成长,称之为‘金沙模式’。”民进浙江省委会社会服务部部长韩依群介绍。

  随着“同心彩虹”行动不断深化,2015年起,“金沙模式”开始在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幼教精准扶贫工作中推广。

  安龙县幼儿老师朱丽身上有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她对当地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切身感受,“我是从外地到安龙的,2015年开始从事幼教工作,当时每个街道只有一个幼儿园,现在很多村都有了幼儿园。”

  截至目前,安龙县幼儿园园所达标率从60%提升至100%,县级和州级示范园所实现零突破,分别建成县级示范3所、州级示范2所。

  “在帮扶学前教育有所成效的基础上,浙江民进将教育援助模式扩展到中小学层面,以点带面扩大智力扶贫范围。”韩依群表示,如2019年安龙一中首批4个“镇海中学班”开班,200名当地高中生在课堂上听浙江镇海中学的老师们讲课,与东部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继续同心同行 延伸“彩虹桥”

  2019年,浙江民进与金沙县的第一个“十年之约”圆满结束,但同心同行的情意没有结束,携手共筑的“彩虹桥”没有结束。

  为此,民进浙江省委会研究形成了《关于西部学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总结概述及下一步行动计划》,继续延伸“彩虹桥”的下一个十年。

  2020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最新的“金沙模式”已初步形成线下基地和线上平台相结合的框架结构,将“上门面对面”和“远程面对面”有机结合。浙江民进更多元地组织国内知名幼教专家和一线名师开设讲座、示范观摩、探讨交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谢双成看来,“同心彩虹”行动是民主党派东西部智力帮扶的有效实践,是共同富裕主题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红线情牵、彩虹高架。这一道不会消失的“彩虹”,以自己特有的光芒温暖着人心。(完)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