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题材提振天下民心
【影视锐评】乡村振兴题材提振天下民心
近期,由著名作家刘恒编剧的电影《你是我的一束光》在全国公映,使农村电影创作传播的话题备受关注。农村影视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农村影视在反映时代变革、记录乡村实践、塑造时代新人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同时在服务农民、引领风尚和培根铸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是当下影视创作的重要命题,不断梳理总结优质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经验和成功秘诀,是影视评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党的农村政策历次变化均对乡村的经济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刚刚完成的脱贫攻坚实践和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同样如此,给广大乡村特别是曾经的贫困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变革,在人类与贫困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壮丽诗篇。诸如电视剧《山海情》《一个都不能少》《最美的乡村》以及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秀美人生》等就深情书写了乡村的这些深刻变化,引起了受众群体广泛的共鸣共情,让农村影视创作找回了久违的审美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振。优质创作何以引发巨大反响?根本原因是这些作品大多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创作者深情回望脱贫攻坚的峥嵘历程,对准摆脱贫困和战胜贫困的火热生活,聚焦农民群体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审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沉疴积弊,以及农村生态文明方面的历史欠账问题,精准描摹脱贫攻坚进程中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较好地抵达了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层面。由此可见,每个特定时代的历史实践都会产生与其相呼应的一种精神生态和本质真实,随之会产生一批凝聚和彰显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寿命往往与之表现时代精神特征的深广度成正比。
树立了宏阔的主题之后,深入生活了解农民、用心用情感悟农民、独具匠心塑造农民理当成为艺术家的自觉追求,为农民立言是艺术家的本分和职责。《你是我的一束光》以男女主人公穆随心和彭彭相互靠近的历程为主线,通过外来者、父母、妻子、孩子的视角,侧面层层剖开并解读扶贫干部及其家庭的感人故事,展示普通人所蕴含的强大心灵力量。通过《山海情》的讲述,观众看到了马得宝、李水花等农民的生存困境,深刻体会到他们想要改变现状的迫切渴望和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使农民迎难而上、乐观进取的人物品格跃然于荧屏之上。
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生动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创作者将历史的普遍性和个体的丰富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或体现农耕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历史真实,或反映基层社会战胜贫困蜕变成长的社会真实。这些小人物面对社会、家庭的多重挑战艰难突围,在时代洪流中锻造出了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斗志昂扬的乐观精神,既接地气,又有生气,还冒着热气,让观众看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奋斗中农民虔诚向往的崇高社会理想。
优秀农村影视创作既是一面镜子,又是一面旗帜,可以从中审视基层社会发展的“天下民心”,可以观照乡村民风得失的“四方风俗”,也可以为乡村文明提升起到“化人养心”的积极作用。电视剧《花繁叶茂》和《枫叶红了》最具典型性: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到来前后,花茂村和嘎查村的部分贫困户好吃懒做、家风败坏,一些村干部乱作为和不作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带坏了乡风和民风。创作者立意高远,站在“影以明德”的高度上,发挥影视艺术成风育人的审美力量,讲述了两个后进村变成文明村的过程,令人信服,引人深思。这类作品共同的创作经验是努力挖掘艺术对人心的形塑作用、对善恶的感召作用,以及对社会风尚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唤醒基层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乡土社会在新时代再出发的强大内生动力,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源泉。这类作品既具有良好的艺术价值,又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能够将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满着奔放豪迈的时代正气。依托艺术的感召作用,农村影视创作对乡村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很好地发挥了影视艺术在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和教育鼓舞人民群众方面的独特优势。
由是观之,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号角和历史召唤,农村影视剧创作大有可为。影视艺术工作者应坚持为时代存真、为农民塑像和为社会分忧的创作情怀,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精品力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野下百年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薛晋文,系太原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