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高校毕业生如何实现“云端”就业

发布时间:2022-05-25 14:33:00来源: 北京日报

  一年一度的就业季来临。最新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多要通过“云端”进行。在这种形势下,今年的就业政策有何新变化?高校能为毕业生提供哪些帮助?“云招聘”“云面试”的具体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问题1 今年就业政策有何变化?

  线上转接户籍和档案正逐步实现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邹海燕

  又到一年就业季。像往年一样,每到这个阶段,很多应届毕业生会处于焦虑状态,再加上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毕业生们可能更加不淡定。在此,我想告诉大家一些就业政策的新变化,绝对是利好消息。

  第一个新变化是:2021年底,共青团启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区别于以往共青团开展的就业工作,本次行动是专门为高校毕业生量体裁衣,有五个专项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帮扶。目前,北京化工大学根据这个政策,已经打造了从“专业”认知,到“学业”发展,再到“行业、企业、职业”选择的“五业”全链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另外,今年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涉及河南洛阳、山东济南、陕西西安等多个城市。这将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是构建城市优质人才发展生态的创新组合拳。

  第二个新变化是: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书记、校(院)长以及校领导班子成员访“新”企业、拓“新”岗位,不少高校都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对毕业生而言,“访企拓岗”带回来的岗位就是“高级定制”。不仅如此,教育部门户网站还推出了“政策宣传月”专栏,展示各地促进就业的政策,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尤其是服务冬奥、服务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将会更受企业青睐。

  第三个新变化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取消了报到证、改派和重复体检。这三个“取消”,适应了就业机制从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再到“自主创业、新业态,自由职业”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出国家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宏观政策要求,扎实地转化为服务每一位毕业生的微观具体行动,同时也解决了疫情下求职手续办理不便的问题。“三方协议”在逐步推行“网签”,报到证取消后,毕业生将没有必须线下办理的就业手续。现阶段,线上转接户籍、档案也在逐步实现,比如西安有“掌上户籍室”,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坐在宿舍就可以把户口落到西安。未来,毕业生有望实现“校社衔接”过程中所有就业手续全部线上办理。不难发现,就业工作正逐渐走向“云端”,像北京化工大学已构建了“云端”就业工作网络,包括就业云台账、大数据招聘画像、精准英才推介,以及跨地区线上双选会,助力毕业生“屏对屏”斩获录取通知。

  基于这些新变化,我建议高校应届毕业生们广泛收集信息,开拓视野格局,不要只紧盯一线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可以作为择业、择城市的新目标。同时,不要盲目攀比薪资,不盲目追求大单位,多了解一些基层就业政策及各地区促进就业的政策,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问题2 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有哪些渠道?

  线上线下“组合拳”平台多元“选择多”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吕朝伟

  新冠疫情催生了校园招聘的新形态,相较于以往线下宣讲会、双选会等招聘活动为主的求职渠道,现在的毕业生求职渠道呈现出线上线下“组合拳”,平台多元“选择多”的态势。海量的招聘信息发布在众多校园招聘平台,如果不能正确选择,不仅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也影响了求职效果。不同的求职渠道有着不同的平台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求职渠道是同学们获得有效信息的关键一步,毕业生要评估好自己的求职意向,明确求职目标,根据自己的核心需求选择适合的求职渠道。

  对于希望应聘与自己就读学校主流行业、专业方向较为匹配工作的同学,首先要关注本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包括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就业信息群等渠道。这些渠道信息大多由用人单位在目标高校进行发布,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招聘该校的毕业生,信息有着针对性强、匹配度高的特点。《北京科技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有半数的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官方就业平台发布信息确定了最终的就业机会。学校就业信息平台不仅是本校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在信息的时效性上也有优势。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开展的“百企千人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学校领导走访企业新拓展出来的就业机会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就业信息平台面向毕业生进行发布。

  如果本校就业信息平台无法满足同学们的求职需求,就需要借助更加综合性的求职渠道。这里重点向大家推荐由教育部主管的“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简称“24365就业平台”)。作为校园招聘平台的“国家队”,“24365就业平台”整合了国聘、智联招聘等社会招聘机构,统筹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等部门和各地各高校的就业信息资源,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为毕业生提供“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信息权威,整合度高,覆盖行业、地域广,同学们可以在该平台参加分行业、分区域的招聘活动。

  对于求职目标单位特别明确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一下目标单位的官方校招平台,比如“华为招聘”“字节跳动招聘”“首钢集团校园招聘”等企业微信公众号。及时掌握目标单位发布的实习生、提前批、秋招、春招、补录等各阶段招聘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线下线上宣讲日程安排,定向发力。当然前提是同学们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和自身就业能力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估和匹配,否则很容易错过求职黄金期,与其他优质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想考取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的同学,一定要多关注目标单位的招考公告。这类公告一般通过各级人事考试机构、人社部门及组织部门的网站发布,同学们可以参考往年招考公告的发布时间和发布平台,提前关注。

  另外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学校的就业教师、导师及亲友等群体提供的资源,也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问题3 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什么帮助?

  为毕业生“私人订制”精准支招儿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祥萍

  2022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首破千万,毕业生的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上半年的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局部地区多点暴发……以上种种给就业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给广大毕业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各高校开启了2022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多措并举,深度开展就业指导,为毕业生们就业求职精准支招儿。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各校打出了线上线下招聘“组合拳”,汇集各方资源,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开展精准化、智能化的就业服务。

  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就业资讯网、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等平台开展了多场“空中双选会”,针对学校特色专业开设了科技信息、智慧建造、国防军工、智能制造等专场。“专业就业前景是什么?”“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针对一些毕业生的个性化困惑,学校邀请了专家老师、行业校友、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往届毕业生等为毕业生提供“私人订制”一对一的个性咨询,组织了简历修改特训营、模拟面试工作坊、“学长来了”职场经验分享会等多种活动,帮毕业生提前“预演”面试场景,还原单独面试、群体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多种形式的求职现场,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

  此前,有些学生在就业上存在误区,怕找不到好工作,就通过考研来熬时间;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家庭条件好,在找工作上不着急;还有一些学生总感觉自己找的工作离设定的理想和梦想差距较大,挑来挑去……针对这些情况,北京交通大学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进行了职业发展引领计划,通过全覆盖开设生涯指导类课程,线上线下双通道开设职慧V课堂,帮助学生进行就业社会实践。同时,开展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全员参与的“深度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扭转传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目标和预期,改变“慢就业”“懒就业”等想法。

  就业既是社会大事,也是学生的人生大事。当然,要给予毕业生们“稳稳的幸福”,还需要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个人共同发力,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促进就业质量新提升。

  问题4 “云招聘”“云面试”是不是很复杂?

  “云招聘”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应届毕业生 刘璐 王小龙

  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形势,给我们这些求职的毕业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一是由于几乎所有的招聘都是线上进行,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二是受疫情影响我们还未返校,只是远程线上开学了,总担心自己漏掉一些重要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机会,同时,也无法面对面与辅导员、专业老师等深入了解单位的“底细”。

  不过,听了辅导员的建议,我们时刻关注招聘信息,广投简历,陆续接到了几家企业的笔试、面试通知。回过头来看,今年的就业已经从以往的“坐在学校等”变为“主动寻机会空中广撒网”了,只要我们随机应变,积极应对,“云招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在这里,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下参加“云招聘”“云面试”的经验,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线上投递简历。简历是求职的“第一张名片”,务必简洁明快、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第二步,简历通过初选后进入笔试环节。笔试一般是限时答题,内容通常包括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类题目、综合管理类题目、心理健康测试类题目三类,个别岗位还会有英语水平考察类题目。这个过程需要全程开摄像头和共享屏幕。

  第三步,笔试成绩合格进入视频面试环节。绝大多数岗位的视频面试不会只经过一轮,而是会经过人力资源部门、直属上司,以及跨级上司的多轮视频面试,才有可能最终通过面试,拿到录取通知。在公司通知求职者视频面试相关事宜时,也同时会发放线上会议室相关信息。在约定的线上面试开始时间之前,需要下载指定的应用或者登录指定系统进行测试和提前调试,并等待线上面试正式开始。参加线上面试的求职者,最好寻找一个隔音好、背景简洁的面试环境,以确保自己的形象、声音都能够在面试视频中呈现出最好状态。同时,着装也要相对正式,显示出求职者对面试的重视。

  热点思考 找不到心仪工作,选择“慢就业”好不好?

  求职不妨“骑驴找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近几年,随着就业难度增加,每年都有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既不就业也不立即继续深造,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慢就业”。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加之疫情防控和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叠加,“慢就业”的人数估计也会出现增加。

  政府、社会、企业当然有责任采取措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各方面都做出努力的情况下,依然会有“慢就业”现象存在。“慢就业”与刚性失业有所不同,刚性失业是即便就业期望值再低,也找不到工作岗位;“慢就业”很多时候是毕业生设有一定的就业期望值门槛,对薪水或职位不满意就不愿选择就业,宁愿待在家里也不去工作。

  “慢就业”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有,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们的就业期望值越高,自主选择的权利越能得到尊重,社会福利越有保障,“慢就业”现象就越常见。“慢就业”一方面为就业者理性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了更宽松的条件,另一方面不顾自身条件的“慢就业”又是社会与就业者存在的问题,超越一定范围、数量和限度的“慢就业”需要各方面正视并妥善解决。

  分析“慢就业”的原因,学生们从小到大的各种课程学习,没能完全与生活和就业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这类问题更严重,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未能得到成长,到毕业的时候就转化为就业的问题,提高了“慢就业”产生的几率。

  “慢就业”现象在中国“95后”新生代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并呈上升趋势,他们享受着更加充足的物质基础,就业观也更加多元化,普遍缺乏忧患意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和社会需求的机会过少,形成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越来越深的鸿沟。选择“慢就业”的学生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他们大多数自主意识较强,自主能力不足,惧怕吃苦,在选择职业时会更多地考虑自身意愿,较少考虑父母及其他人的感受。

  可见,应对“慢就业”,需要当事人从没有成长的知识增长状态走出来,进入到一种新的“快学习”状态,更好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更加超脱地思考职业、专业、志业问题,是否存在没有自主躬行的高收入、稳定性和发展机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考察社会和世界,了解具体就业形势,不要盲目将考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作为非此不可的职业选择,消除择业盲从心理;客观评估自己现有能力在社会中的需求程度、稀缺程度,找到自己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更符合实际的切入点。

  就业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迟早的事,“慢就业”不会给任何人无限推迟就业的期限,确立主动就业信心,改变“躺平”心态,“骑驴找马”更切合多数人的实际。从有相关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率高可以看出,先“做”起来,在“做”中学,勇敢迈出从学业到职业,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的步伐,能够有效减少“慢就业”。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