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古老少数民族村落:民俗手工艺带动经济发展
【解说】“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许多游客与十八站乡初次“见面”的印象。十八站乡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这里有着中国最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族。近日,记者来到塔河县十八站乡进行探访,感受一番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
【解说】十八站乡占地203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793人,其中鄂族人口515人,占中国鄂伦春族人口的1/14。鄂伦春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居住条件,整个民族都长期处于狩猎生活,这也孕育和创造了具有鲜明山林文化的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桦皮文化”。桦树皮船以渔猎生产活动中一项重要的使用工具脱颖而出,此后更是成为鄂伦春族世代相承的一种生产工具制作技艺。作为鄂伦春族桦皮船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0岁的郭保林至今还在不断打磨、改进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桦皮船的用途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同期】鄂伦春族村村民 郭宝林
我们用传统的做法做这个桦树皮船,(以前)就是生活时候,打猎、渡河的时候都用这个船,没这个船走不了。那船现在就搞漂流了,游客愿意坐这个船,都是南方(游客)到这边来漂流。他们说这个船好,还没有动静,还不用太费劲都能划。
【解说】在十八站乡里,随处可以看到制作器皿造型和刺绣装饰品的工作坊。精美的首饰盒、小巧坚固的茶杯托,手工制品轻便、防潮、耐用,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展现了鄂伦春族艺术创造的才华和创造力。
【同期】鄂伦春族村村民 马美子
我做笔筒卖得比较好,因为外地来的游客都是送给亲戚朋友。
【同期】鄂伦春族村村民 魏云
我可以做桦皮盒,可以刺绣、剪纸,都比较喜欢。现在做的就是剪纸比较多,我们都是村里组织非遗培训,然后我们都会把自己的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解说】除此以外,轻快保暖的绣花手套、皮手闷子及皮靴、形象逼真的狍皮帽,鄂伦春族精湛的毛皮文化艺术也是一张珍贵的名片,被誉为“狩猎者的艺术”。
【同期】鄂伦春族村村民 戈晓华
开始旅游开发,作为民族文化展示这方面就开始做了。不管是这个服饰、皮包、手套、鞋就开始逐渐把这个文化就捡起来了。
【解说】据了解,目前鄂族村有12户桦树皮手工艺家庭作坊进行季节性生产,有技术骨干44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鄂伦春民族手工爱好者坚持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方法和邀请领域专家提高专业化水准双向发力模式,以此促进民族手工艺发展,真正让鄂族村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同期】鄂伦春族村村书记 由其清
我们这是一个工作间,每个村民负责一块。比如说刺绣这边她比较强项,她负责刺绣这一块,大家一个团体合作完成一个作品。这个村里这些手艺人,大概得二三十人吧,都是剩余的劳动力,在家带孩子的,还有部分残疾人。文化产业这一块,首先是大家都喜欢热爱自己的民族,把民俗这一块传承下去。第二就是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的收入。
刘莎 孙汉仑 黑龙江大兴安岭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