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引擎强劲 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湾区同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引擎强劲 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中新社广州6月21日电 (记者 王坚)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近日公布2022年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目前有超过620家企业入选正面清单。其中除高技术制造业外,也不乏石化、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制造产业。众多企业绿色转型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建设打下的扎实基础。
据介绍,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到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数年间,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深入合作,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最首要的变化在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2021年,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研发支出预计超3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到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超过10万件。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6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蝉联中国第一,实现全国“五连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鹏城实验室加快发展,实现人工智能算力全球领先,广州实验室挂牌建设。
创新能力建设布局不断优化。粤港澳三地携手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5G中高频器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天然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散裂中子源、驱动嬗变装置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布局,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广州中新知识城等一批重大创新合作平台,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能级。
同时,粤港澳三地开放合作取得显著突破,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
粤港澳科研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也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如在传统印刷生产过程中,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是主要排放污染,大湾区印刷企业目通过升级原材料,以技术手段优化加工过程等方式,实现行业VOCs排放实现大幅下降。
首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主旨论坛上,由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主编的清洁能源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该发展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民用核能、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天然气利用、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清洁能源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大湾区有望抢占全球清洁能源产业制高点。
此外,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大湾区多个城市正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并以产业园区为单位加速绿色循环化改造,通过集中补助、集中监测等形式,推广打造循环低碳试点园区。(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