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农业区:精准监督让“荒地”变“绿野”
中新网西宁6月23日电 题:青海东部农业区:精准监督让“荒地”变“绿野”
作者陶成琼李隽
六月花红柳绿时,正是高原农忙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的田埂上,农田层叠错落,麦苗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那是我们乡上今年整治的撂荒地,今年我们积极采取‘面对面’宣传引导,‘点对点’逐一清除,‘片对片’统一推进的做法,全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红崖子沟乡乡长祁生华指着远处拖拉机正在作业的地块说。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是该省主要的农业区,粮食生产占全省一半以上。近年来,海东市大力推进全域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整治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当地政府从集中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清零”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在互助县的田间地头,奔波着一群为推动撂荒地集中整治“清零”行动的“特殊”工作人员。
他们是互助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奔走在山野田间,与群众促膝长谈,在田埂间召开“尕马扎”会议,把会场从室内搬到了室外、从县城搬到了乡下、从办公楼搬到了田间地头。
海东市纪委监委把撂荒地和“非粮化”“非农化”整治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对本地摸底排查和整治工作实现监督全覆盖,聚焦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执纪。抓住补种复耕窗口期,扎实推动复种复耕作业,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整治工作不留盲点、没有空白。
“我们此次的专项督查主要就是要紧盯打着实施土地项目旗号,签订不合理土地流转协议、套取政府补贴资金等腐败问题,紧盯在撂荒地及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摸排和整治工作中空泛表态、敷衍应付、片面落实,打折扣、搞变通等作风问题,督导检查发现的整治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够有力,整治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等突出问题。”海东市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王永林说。
加定镇地处互助县东北部,境内大部分为高山峡谷,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2100至4308米。为完成“坡度大于60度、大型机械无法耕种的撂荒地”整治任务,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群策群力,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田间,通过合力扛拉、拆分微耕机、使用牲畜传统耕作方式攻坚克难。
自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县常态督查撂荒地整治“清零”工作,建立以县级领导联点督查、分管领导常态督查、专班督导组包片督查、县纪委监委专项督查为主的联动机制,点对点解决问题,肩并肩推进整治,硬碰硬复耕复种。
截至目前,互助县3268个图斑7.69万亩地块已全部摸排完毕,排查发现的2.98万亩撂荒地已复耕复种2.91万亩。自查发现撂荒地1.86万亩,图斑外撂荒地全面“清零”。
正当海东市撂荒地整治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海东市纪委监委联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等部门针对有些地方撂荒地整治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够有力、摸排和整治工作不彻底,特别是上报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提醒谈话。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青海海东市累计排查“非粮化”9.23万亩,截至今年5月底,海东市完成“非粮化”整治3.88万亩,占排查面积的42.04%,并全面完成撂荒地5.69万亩的复耕复种。(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