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速成博士”为何屡屡出现?
■ 观察家
学历只是能力的标签,能力是本,学历是末,不应本末倒置。
邵阳学院斥巨资在菲律宾“培养”博士事件,近来引发广泛关注。7月24日晚间,湖南省教育厅发布通报称,省委已对学院党委书记彭希林同志给予免职处理。
然而,这个事件还没来得及冷却,又出现另一个类似事件。据新黄河客户端报道,位于河北的邢台学院也被爆出疑似批量引进“速成博士”。
今年2月,在邢台学院公布的2021年公开选聘拟聘人员名单中,有13人为韩国某高校博士,不少网友质疑为“速成博士”。7月26日,邢台学院校办工作人员回复极目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校方正对此事展开调查。
两起事件引发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让人们情不自禁地联想:类似情况是否还会存在?
不管人们的联想能不能坐实,上述事件其实都反映了一些地方高校尤其是地市级高校的晋级焦虑。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2020年)》规定,除艺术体育类院校外,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的基本条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
就此去看,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的占比,是决定高校更名、申硕以及申博的硬性指标。
一个现实是,那些本来起步于专科的地方院校,其师资本就积弱,腾笼换鸟的成本很高,引进高质量博士的难度、成本比较高。因此,就地升级,似乎就成为了“多快好省”的捷径。
一些高校铤而走险,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相应的目的,主要负责人理当接受惩戒。但也要看到,这也与博士学历成为评价高校师资队伍的硬指标有关。
高校需要名实相副的博士,更需要货真价实的人才。要明晰的是,学历只是能力的标签,能力是本,学历是末,一旦本末倒置,学历注水,以假乱真,不仅稀释了博士学历的声誉和含金量,甚至会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一方面,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在制定政策或评价指标时,也不能将指标硬化成没有余地的“钢产量”。另一方面,也要逐步调整以身份划拨经费的传统路径,甚至要通过一定的资源倾斜,帮助这类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与实力。
资金是办学最重要的底气,而一些地方高校,在此方面往往都是弱者。为此,在高等教育规划中,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层面,应该适度通过办学资金的倾斜,提高这类高校的生均经费拨款,拉这些地方高校一把,进而引得“凤凰来栖”,提升办学实力。
宁要慢慢成长的人才,也不能要“速成”的“水博士”。引进海外“速成博士”,但愿邵阳学院、邢台学院只是孤例。公众期待赶紧把“速成博士”挑干净,还博士学历以“清高”的本色,也让高等教育回归真正的育人本色。
□李岱(学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