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迭代升级 重大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在7月29日—30日召开的EmTech China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生物医药成为热点话题。
我国生物医药研究与应用现状,呈现哪些新特点,取得哪些新突破?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来自科研院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就生物医药技术与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方向。
专家建议:新冠疫苗要从“三防”升级到“五防”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全人类遭遇了一场极其凶险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应对疫情大流行中,科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认为,我国能够走出今天这么一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道路,关键之一是由于科技进步,民众和决策人员对防控新冠有了很好的认识。
“人类经历着一场与病毒赛跑的比赛。我是最早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科研疾控管理人员之一,我们很快对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不到一星期,我们就和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数据,开始研发疫苗,从灭活疫苗到mRNA疫苗一直到腺病毒载体疫苗,又研发了蛋白饮等相关成果。”高福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原副校长魏于全认为,目前,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流行,疫苗的研发始终是战胜疫情的重中之重。下一阶段,新冠疫苗的研发目标应该从防发病、防重症、防死亡“三防”向侧重于防感染、防传播等“五防”的升级。
“我们团队一直在从事各种疫苗新技术的研发,用于传染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其中,组蛋白新冠疫苗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从结果来看,其对奥密克戎感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安全性高。目前,我们团队正在研发通用的下一代新冠疫苗,用于防感染、防传播。”魏于全说。
魏于全介绍,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在公共卫生领域规划上,要求顺应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保障这一新趋势,今后将加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疫病的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的迭代升级,开发多点多家疫苗,发展新兴基因工程疫苗、治疗性疫苗,提高重大黏性传染病的应对能力。传染病疫苗主要作用在于防感染、防传播、防发病、防重症和防死亡。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指引药物创新的未来
“在过去的几年,国内的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多款不同技术路线的国产创新药获得上市,而且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前所未有地满足了我国巨大的临床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各方的创新热情。”智康弘义创始人兼董事长贾祥波说。
他介绍,生物医药创新,中国的患者从中受益巨大。从已经上市产品来看,包括小分子、单抗、双抗、ADC、CAR-T等多种现代化的技术形式,还有多款涉及RNA基因及细胞疗法多种先进技术路线的产品,正处在临床开发当中。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正成为药物创新未来的根本指引。去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出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相关文件,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引导创新回归临床价值的重要转折点和风向标,未来的新药产业将进一步围绕科学、临床、商业来创造真正的价值。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在逐渐地增强,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在增长,中国公司向海外授权产品是企业研发能力最好证明。今年上半年的海外授权数量超过去年全年,这让我们看到中国生物技术未来巨大的希望。”贾祥波说。
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认为,运用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已成为药物发现的新方式。传统研发药物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因为靶点很难被发现。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缩短所需时间,并提升药物研发成功的可能性。
在贾祥波看来,面对行业不断变化,唯有创新是永恒,生物医药产业特定的时间段有特定的表现,从长期规律来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方兴未艾、未来可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蓬勃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