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看细胞“说话”
原标题:留美海归裴颢带领团队发力单细胞测序技术——“显微镜”下看细胞“说话”(奋斗的青春)
面前的裴颢,温文尔雅而又侃侃而谈,兼具理工科出身别有的严谨与创业者的豪情。与许多初创团队的负责人一样,他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采访结束后就要立刻前往上海,商讨产品研发中的几处细节。“创业者都是‘空中飞人’,这话不假。”裴颢说。
创业“行动派”
在浙江嘉兴桐乡,裴颢与他所创立的墨卓生物团队在当地颇有名气。一方面,团队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有好几位主力队员都毕业于世界名校;另一方面,项目2020年落地桐乡不久,就在单细胞测序领域表现不俗,在业内有了知名度。
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裴颢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不久他就离开金融行业,入职哈佛产业转化研究院,从事医疗器械的设计与研究,再次做起了科研老本行。
“年薪20万美元变成了3万美元”,落差虽然很大,但是裴颢并不遗憾,“我对做科学研究一直很感兴趣,能够站在前沿领域探索更多奥秘,这绝不是高薪可以带来的。”与此同时,受到身旁许多博士朋友的影响,裴颢也有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想法。在研究院工作一年后,他重返校园,开启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师从世界微流控领域杰出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韦茨。他是裴颢的良师益友,也是日后创业路上的坚定伙伴。
再次回到哈佛,裴颢在实验室里带头开展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开发。彼时,国内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已吸引了不少裴颢的同学回国,进行技术成果转化,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国内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2010年前后,国内早期的种子基金到美国一流高校办讲座,我就常去旁听。”裴颢说,他后来还在哈佛创办了风险投资俱乐部,邀请创业者、投资人来和学生分享经验心得。前期的各种经历,仿佛早已为裴颢最终回国创业的决定埋下伏笔。“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我都喜欢当‘行动派’,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创业。光有想法远远不够,关键是付诸实践。”他说。
引才受益者
“乌镇院士之家”是浙江省第一批、嘉兴首家省级“院士之家”,作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大卫·韦茨正是“进家”院士之一。老师选择了这里,令裴颢决定在嘉兴落地创业的想法更加坚定。两年前,墨卓生物正式落户乌镇,如今已完成A轮融资1.8亿元人民币,团队正在持续加大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的分子诊断试剂及精密仪器的研发制造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稳定性。
裴颢同样是引才政策的受益者。近年来,嘉兴出台“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方案,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引才力度,在创新创业、见习实习、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为引进的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团队的“微流体生物检测芯片”项目,成功入选了“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孵化移植项目B类。裴颢介绍,从项目申报、资金支持,再到配套的人才政策,政府务实高效的“保姆式”服务让创业团队可以专注于技术研发,提高项目推进速度。
作为嘉兴重大人才工程的代表之一,“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已进行多次升级,而今的“4.0版”更为积极开放——增设青年人才项目,更加注重引进海外青年人才和提升项目实效。
“归国创业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决定。把自己的研究专长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是我们的创业路能走得如此通达的关键!”裴颢感慨地说。
创新在路上
单细胞测序技术十几年前问世,其创新之处在于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对整个基因测序行业影响深远。裴颢团队研发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相当于一个“测序领域的显微镜”,“这个‘显微镜’可以看到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理解每个细胞是怎样‘说话’的。”
为了不断提高产品稳定性,裴颢与团队成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实验。生物实验存在诸多变量,温度、湿度的微小差异都可能使得实验结果相去甚远。“曾经我们在实验中有180多个参数,这就是180多个变量。如果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又产生一种可能性。”经过潜心攻关,裴颢带领团队终于成功完成实验,其团队的高通量单细胞建库的解决方案,捕获率和稳定性都可以比肩国外的知名企业。
裴颢坦言,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也让他经历了从科研人员到创业者的心态转变。他表示,“做科研的焦点在于技术,但创业并不仅限于此,创业关注的重点是产品。创业者必须要考虑市场,有时埋头做科研时,会不停地想进行技术迭代,甚至忽略了市场需求,这是科技成果转化要避免陷入的误区。”
“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创业者需要换位思考。站在此刻去看过去和未来,甚至还要站在未来看此刻。”奋力奔跑在生命科学的赛道上,裴颢与他的这支年轻团队正在单细胞领域大胆创新,为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