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超千对新人七夕节登记结婚
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节”。不少新人提前选定这一天结婚领证,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8月4日全市结婚登记办理数量超千对。
海淀区婚登中心在全市婚登办理量最大,当天婚姻登记中心并没有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中心主任李洌告诉记者,“七夕”当天该中心预约结婚登记数量为200对,同时提倡新人错峰登记。
记者在婚姻登记处采访多位领证新人,有的经历9年爱情长跑,有的跨越疫情阻隔的三年。其中一位88岁老人与老伴到婚登处补办遗失已久的结婚证,“爱情既不能悬浮,也不能轻看,两个人选择婚姻就需要磨合矛盾和差异,让这个家庭细胞保持稳定。”结婚60年的老人这样理解爱情和婚姻。
一对从大学一年级相恋至今的新人告诉记者,领证前两人进行了非常深入的交流,将彼此的优点缺点摊开来谈,“当我确定他的缺点我也可以接受并且对未来有共同的目标时,我们就下定了决心。”
海淀区婚登中心婚姻家庭辅导师齐海萍也观察到,近些年来新领证的年轻人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认知越来越成熟,“能够在结婚前做好充分的心理等各方面准备,也能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近年来北京市在16区全部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关系修复等服务。
齐海萍已经担任婚姻家庭辅导师6年时间。在她观察中,新婚夫妻对于婚前辅导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我自己的日子还不会过吗”的拒绝,到慢慢开始有人好奇,如今主动提出希望获得婚前辅导的情侣越来越多。
齐海萍认为,当领证那一刻,新人身份转换、新的家庭诞生、新的关系变化,两人相处未来要面对磨合饮食习惯、沟通方式、生活模式等各种差异。在海淀婚登中心开设的新婚大讲堂中,通过互动设置,提前让新人相信,未来某些节点遇到的困难都是正常的。“新家庭优先于两个原生家庭,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这是齐海萍在婚姻辅导中最常提起的理念。
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依托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组建了28名法律、心理、家庭教育等专家辅导团队,近十年来先后为5万余对当事人提供了婚姻辅导,婚姻家庭危机干预的有效率达60%,婚姻家庭辅导也开始从婚后向婚前、从夫妻向家庭、从个体向群体,从线下向线上延伸。
同时,北京市将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实施意见》,将婚俗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推进。
■ 活动
北京市属公园等推出25项“七夕”活动
“东北虎萌萌”教大家制作团扇
8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北京市属公园、中国园林博物馆和国家植物园推出“民俗七夕、科普七夕、七夕礼物”三个板块共25项线上、线下活动,邀请市民游客参与其中。其中,国家植物园在东南门外园艺驿站邀请游客制作抱抱桶插花。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紫竹院公园举办七夕主题诵读游园会
在“民俗七夕”活动中,颐和园推送《七夕文化知多少》,介绍节日起源、民间习俗等内容,结合颐和园的历史故事和彩画典故,讲述公园与七夕的渊源。北海公园、陶然亭公园在公园橱窗、主干道举办七夕传统民俗文化展览。中山公园持续举办精品花卉及兰花展,在七夕节送上一份温馨祝福。
北京动物园IP形象“东北虎萌萌”手把手教授制作团扇,让游客体验亲手为爱人制作暖心礼物。紫竹院公园举办七夕主题诵读游园会,包括诵读、民俗互动、专家解读等内容。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七夕听园”活动,讲述园林故事,弘扬生活幸福美满的节日传统文化。
国家植物园邀游客制作抱抱桶插花
在“科普七夕”活动中,颐和园开展“讲耕织 绘五谷”主题科普体验活动,用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完成七夕牛郎织女五谷图。天坛公园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带领大家认识天坛公园常见的野生鸟类,演示喜鹊登梅衍纸画的制作过程。
香山公园开展古风花草灯笼手作及七夕刺绣手作体验活动,邀请游客现场DIY。国家植物园不仅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七夕植物科普知识,同时还在东南门外园艺驿站邀请游客制作抱抱桶插花。
玉渊潭公园推出七夕限量版纪念门票
市属公园中的“七夕礼物”活动也亮点纷呈。天坛公园邀请游客通过线上淘宝店参与“做你爱的小邮差”活动。北海公园制作七夕专题折页,游客可在园区各大文创店免费领取。
玉渊潭公园推出“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限量版纪念门票,票面设计以插画风格为主,具有收藏价值。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