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医养结合,让老年人更多获得感
■ 社论
积极推动医养结合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举措,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8月7日,《人民日报》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现实背景,进行了相关政策解读。就在几天前,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发文指出,我国总人口“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在此背景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亟待政策更好发力破题。
作为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医养结合也因此被高度重视。此次出台的《意见》,为推动我国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而从国家层面对此积极推进,不仅是为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步骤。
所谓“医养结合”,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把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整合起来,以更好满足失能、半失能及患有基础疾病老人的康复治疗与看护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养结合政策不断完善,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政策支持、服务能力、人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这些正是此次《意见》着力补强之处。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约1.67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达4000万。而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大部分都有看病就医的需求。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推进医养结合,当前最需要突破的是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资源供给;二是激励机制的完善。
资源供给方面,如此次《意见》提到,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等,均是从强化医疗资源和养老护理资源的供给与合理分配上,夯实医养结合的基础。
人才的“补缺”,同样是提升医养结合水平的重要一环。有数据显示,我国专业护理人才的缺口高达200万。此次《意见》专门提到,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将老年医学、护理、康复、全科等医学人才,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等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纳入相关培养项目。这方面,也可考虑与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
此外,也需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励、资源整合机制。说到底,医养结合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医疗资源和养护资源的融合发展与合理分配。这就需要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事实上,此次《意见》提到的多个措施,都需要有更为周详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作配套支撑。无论是鼓励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卫生机构,还是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这些措施要落地,税收优惠、政策补助等方面的激励不可或缺,打通不同性质机构之间的岗位壁垒,建立岗位流通、晋升机制也必不可少。
当然,要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医养结合的便利,除了服务上跟进,也要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医养成本。对此,《意见》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鼓励商业保险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等纳入保障范围,都是精准施策。
而这方面也已有市场力量在行动,如推行一年的南京失能人员照护险,就已惠及2.4万名失能老人。类似的市场化探索,应该被更多鼓励。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继续加深,必然对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推进医养结合也已势在必行。此次《意见》,不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政策应对方向,也在相关步骤上明确了具体要求,各地都需以此为指引,积极推动相关内容落地实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民情的医养结合之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