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国际油价重回半年前 专家称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15 11:06:00来源: 中国经济网

  国际油价重回半年前水平 专家称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本报记者 王 宁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走势可谓一波三折。经过之前的两波大起大落之后,如今的国际油价重新回到今年3月份之前的90美元/桶附近震荡徘徊。

  在分析人士看来,一方面,海外市场经济复苏乏力预期存在,加之原油供应量存在增长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价上涨;另一方面,高通胀的现状又对油价形成利好支撑。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当前的国际油价有些进退两难。

  不过,多位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际油价低位运行,有利于中国制造业降低成本、改善利润空间,对出行和消费方面的需求也有一定的正向刺激作用。

  国际油价重回半年前水平

  今年3月初,WTI原油价格自90美元/桶之下快速拔高,一举冲高110.15美元/桶,随后快速回落至85美元/桶附近,在半个月内完成一波大起大落。然后,WTI原油价格一路震荡攀升,直到6月8日创出118.08美元/桶的历史新高。自此,WTI原油价格开始掉头向下,8月份后再度跌破90美元/桶关口,重回2月15日前后的水平。

  “国际油价的多空博弈仍在持续,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一方面,地缘局势引发的欧洲能源供应危机对国际油价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海外经济复苏乏力表示担忧,这将导致需求端远远不及预期。”徽商期货研究所能化部研究员刘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际油价反弹的阻力较大。另外,在美联储及多国央行加息的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或加速收紧,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迹象愈发明显,市场对经济前景忧虑加重,将令疲软的能源需求状况进一步加剧。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国际宏观经济数据下滑,令市场对加息力度的判断有所调整。有分析人士认为,基于美国宏观经济数据下滑,美联储对遏制通胀的力度或有放缓可能,加息强度或不及之前预期,势必会对国际油价产生较大影响。

  国元期货能源化工行业分析师张霄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美国7月份CPI数据落地,市场对美国通胀数据继续攀升的担忧情绪有所放缓,在美元指数走弱的背景下,原油价格略有提振。不过,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原油库存超预期增长,又加大了市场对原油需求的担忧。与之对应的是,近期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对原油供需调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OPEC考虑到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调了未来对原油需求的预期;IEA基于欧洲的高温天气,则上调了原油需求的预期。目前国际油价在90美元/桶关口附近震荡徘徊,主要是受原油需求修复、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的影响。基于短期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预计在多空博弈之下,短期原油价格或将维持窄幅震荡的格局。

  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健复苏

  WTI原油期货价格围绕90美元/桶关口震荡徘徊,反映出市场对原油需求预期的摇摆不定。在金信期货能化研究员汤剑林看来,伴随海外主要经济体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将持续发酵,并引发对原油需求的担忧。另外,美国经济高通胀导致投资者对9月份美联储大幅加息的预期升温,也令原油期货的多头有所顾忌。

  汤剑林同时表示,如果美国7月份CPI数据低于市场预期,美联储大幅加息的预期将有所放缓,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在相应提高。叠加近期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IEA上调全球原油需求预期,原油期货的多头信心也将有所恢复。当前主导国际油价的主因在于原油需求预期的变化,短期原油市场的关注点应重新回到商品属性上,需求预期的摇摆或成为影响原油价格的主导因素。

  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对中国经济将产生何种影响?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国际油价回调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健复苏,对制造业、交通出行和消费等领域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石油的主要需求国,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油价下滑,一方面,可降低石油进口成本,对国内石化行业来说,成本降低后可不断向下游终端产品进行传递;另一方面,国内出行成本也将降低,进而对消费需求形成一定的刺激和带动作用。”刘娇认为,在当前国际原油供应量增长的预期下,叠加市场对海外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及预期的担忧,预计短期国际油价仍将维持偏弱运行格局。

  张霄也认为,国际油价下滑将降低进口成本,从而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成本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稳健发展。目前,除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保持联动外,国内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价格也都保持稳定态势。

  “国际油价回调,将直接带动国内PPI下行,降低下游制造业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汤剑林认为,短期来看,市场对下半年原油需求预期的摇摆将左右原油价格的波动;从中线角度来看,伴随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原油需求或出现回落,叠加供应端增加的预期存在,预计原油价格重心仍将继续下移。(证券日报)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