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当华北豹重现环京圈

发布时间:2022-08-15 11:13:00来源: 新京报

  “60年前,我们这里捕到过一只豹子。1米多长,浑身金钱纹,躺在地上。”7月11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下清水村的后山上,70岁的村民马元庆,用手比画着豹子的大小,回忆当年的情景。马元庆捕到的豹子,学名叫“华北豹”,它的另一个名字则更家喻户晓——金钱豹。

  北京是华北豹的故乡,这种只在中国分布的豹亚种,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栖息在北京广袤的山林中,雄居王座,威慑百兽。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种种原因改变了豹子生存的环境,渐渐没人再看到它们的身影。

  十多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华北豹再一次出现在北京周边,这个离家远走、在北京消失数十年的“大猫”,似乎有了回“家”的迹象。

  2022年5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启动“迎豹回家”计划。通过改善生态、营造栖息地等多种方式,为华北豹回家创造条件,等待它的回归。

  养豹史,留在典籍中的故事

  在大型猫科动物中,豹不是最吸引人的一种,却是最特殊的一种。它们身材修长、姿态优雅、肌肉强健、行动矫健、速度超群,大多昼伏夜出,善于等待和忍耐,是暗夜里的霸主,丛林中的刺客。

  豹有九个亚种,在中国生活着四个亚种,大约30万年前,它们从原生地非洲出发,用十多万年的时间,穿越阿拉伯半岛、中亚地区,一直到达东亚,并在这里逐渐形成新的亚种。

  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人类和豹共存的故事,尤其是宫廷中驯养豹的记录历代不绝。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周礼》记载,周王室狩猎时,就有用豹皮做靶布的规矩。到了唐代,驯养豹成为宫廷风尚,且扩散到王公贵族中。在元代,猎豹更成为传统,元代画家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中,就有以驯养的豹作为狩猎助手的画面。此外,《元史》中还有大量皇帝将豹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的记录。明清两代,宫廷中甚至专设“豹房”,有专人驯养豹,豹还被当作皇家仪仗,以彰显威严。

  北京苍茫的太行山和幽深的燕山,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而豹子,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群山中顶级的掠食者。在北京西部门头沟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告诉记者,在村民口口相传中,豹的传说从未中断。事实上,很多年长的老人都见过豹子,王进生的父亲就曾经在山里和豹狭路相逢,“我父亲跟我们讲过,有一次在山里,忽然遇到一只豹子。我父亲吓得不敢动,站在那里,和豹子对视,几秒钟后,豹子转身走了。”

  华北豹,中国独有的“大猫”

  王进生的父亲遇到的,就是一只华北豹,也叫金钱豹,是中国独有的金钱豹亚种,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中国豹。

  1862年,一张采集自北京西部山区的豹皮,漂洋过海运到英国,被英国动物学家格雷发现,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5年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收到了一个豹的头骨,并由此更改了他之前的命名。此后70多年中,这种来自北京的豹,在动物学界一直有多个名字,直到1938年,美国动物学家格洛弗·莫里尔·艾伦统合各个名字,定名华北豹。

  这种豹子多为橙黄色,浑身布满圆形斑纹,宛如铜钱,也是“金钱豹”这个名称的来源。在豹的九个亚种中,华北豹只在中国分布,也就是说,它是中国独有的“大猫”。而且,由于最初发现和命名的豹子,来自北京,因此,北京也被认为是华北豹的故乡。北京的门头沟、房山、怀柔、延庆等,都曾有过许多华北豹生存的记录和传说。

  不过,在门头沟的山里,世代传承的村民们,一般不用这些称呼,而是称它们为“老豹”。“它很大、也很凶,就像把虎叫老虎一样,我们把豹也叫老豹。”下清水村,78岁的村民李时明说。

  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李时明告诉记者,小时候,山里的孩子们经常满山跑。山里有很多大型的掠食动物,有狼,也有老豹。有时候,老豹还会冒险下山,到村里,咬死村民们养的羊。而在山上圈养的羊,更是老豹经常光顾的“美食”。

  “尤其是夏天,山上草多、树多,有吃的,还阴凉,所以人们会把羊、马、驴赶山上去,纳凉消暑。”李时明说,但山上的牲畜,更容易遭遇豹的侵袭,“一夜能咬死十几只羊。”

  消失后,华北豹去了哪里

  华北豹数量的减少,到底从何时开始,目前仍没有定论。有研究者认为,在明清时代已经开始减少,当时高产的玉米、红薯等作物的传入和推广,使得人口大增,开始向更广袤的山林要土地。人们焚林造田,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被打破,人和野生动物的冲突一度极为剧烈。尤其是清代各地频发的虎患,正是这一冲突的表现,这个过程中,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都在急剧减少。

  不过,因为缺乏更翔实的记录,华北豹栖息地变化的历史,仍不是特别清晰。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等,可能都是华北豹减少乃至消失的原因。”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说。

  在北京西部的群山中,尤其是门头沟深处的山村,村民们也很难判断豹最终消失的时间,“可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老豹就少了,见到老豹、牲畜被老豹咬伤咬死的情况也少了。那时候山里很多地方开矿,爆炸声一响,不光老豹,野猪、狍子之类的,也都跑了。”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近年来一直在追寻华北豹的踪迹,进行华北豹研究。他告诉记者,“在北京地区,豹最后出现的可信记录,是1992年在门头沟区。”

  事实上,一直到2000年前后,北京各郊区,还时常有豹的传说。但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撑,因此大多停留在传说中。

  消失后的华北豹,去了哪里呢?就在1992年北京最后发现华北豹记录之后的第三年,1995年,我国启动第一次全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在河南境内的太行山中,大约有12-24只华北豹。2003-2004年,全国金钱豹专项调查启动。2009年,《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布,调查显示,华北豹在山西、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大约有1160只。

  追豹人,在山林中遇见豹

  2008年,当时还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宋大昭,加入了一个名叫“三北猫科动物研究所”的民间组织,作为志愿者到山西追寻豹子的踪迹。2013年,宋大昭和其他志愿者成立了一个保护机构:猫盟。

  宋大昭告诉记者,他和猫盟的人,2009年曾在北京多个地方寻找过豹的踪迹,走遍怀柔、房山、密云、门头沟等地。尤其是最后记录下豹影的门头沟,更是重点寻找的区域。为此,他们在百花山周边安装了十多台红外相机,可惜的是,一直没有拍到华北豹。

  追寻豹踪迹的人还有很多,而和豹子相逢于山林,则是珍贵又危险的经历。邓文洪告诉记者,大约二十年前,他在浙江和福建交界的一处山林中,遇到过一只豹子。“当时是早晨,山里雾大,那只豹子就出现在六七米外,跟我打了个照面。豹转身就跑了,看得不清晰,很难判断出是什么豹。但通过远看的情景,听到的叫声,可以确定是豹。”

  宋大昭告诉记者,十多年追豹的历程中,猫盟的每个山西本地队员,都见过豹。他是在2017年遇到豹的,当时在山西,他往山里走,忽然听到了豹的叫声,“豹的声音,像人大喘气一样,又好像锯木头的声音,很有节奏。”

  随后,他就看到了坐在地上的豹,“一般来说,豹子的视力、听力比人要好很多,远远就能看见人,听到人声。它们会主动躲人,不会和人照面,但那次,它没走,而是等我们走到很近的地方,都能看到它了,才起身走了。”

  在北京,山区的野保工作者们,也在追寻着豹的踪迹。

  在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一位常年从事野外工作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也会通过红外相机、观察粪便、足迹等寻找野生动物,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豹留下的痕迹。和豹相关的许多动物,倒是发现了很多,比如同为猫科动物的豹猫,还有豹食谱中常见的狍子、獾、野兔、野猪等,甚至麋鹿也曾出现过。

  环京圈,多次拍到华北豹

  在北京之外,环北京的山林中,华北豹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高。其中,距离北京最近的一次,只有30多公里。

  那是2012年,由红外相机在河北张家口的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到的。而拍到华北豹的红外相机,就是宋大昭放的。宋大昭告诉记者,相机是2012年10月放在山上的,海拔约两千米。大约1个月后,就拍到了一只华北豹经过的照片。而那里,距离北京只有30多公里,“这只豹子有没有可能从小五台山一直到北京呢?或许有可能吧,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从那以后,北京周边不时有豹出现的记录,有些是猫盟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也有些是村民们拍摄到的。

  2019年8月,河北平泉市道虎沟乡上泉子村的养殖户王友民,设置在自家羊圈的摄像头拍到了一只华北豹咬死一只母羊,叼走一只小羊的影像。而这里到北京密云雾灵山,只有160公里左右。

  2019年,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到了一只雌豹。2020年,再次拍到一只雄豹。2022年,这里又连续拍到豹的影像。

  与此同时,村民遇见豹的传说也渐渐变多,甚至在北京,也有豹的传说。大约在2020年,北京门头沟潭王路上的一位村民就曾告诉记者,附近的山里传说有老豹。不过,这些传说缺乏证据,难以证实。

  不论是有影像证明的踪迹,还是村民们的传说,似乎都在显示,在北京消失了多年的华北豹,很可能重新回来。

  “北京地区已经开展了多年自然保护的工作,生物多样性恢复形势良好,在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狍、野猪、斑羚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出没越来越频繁。同时,中小型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以及大型雉鸡等食物链正在快速恢复。根据我们的对比研究,部分地区的食物链质量,已经与陕西和山西存在野生豹大种群的地区相当。这为未来长期支撑豹种群生存提供了基础。”冯利民说。

  山林中,许多动物已经回来

  2022年5月22日,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布“迎豹回家”计划。

  华北豹回归故乡的时机,渐渐成熟。

  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森林资源管理科科长刘杰,每年要用100多天行走在门头沟的群山中,在他看来,这片广袤的山林,正在变得更加多彩。

  在京西山林中,豹猫可能是和豹最接近的野生动物,这些年来,豹猫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刘杰告诉记者,2019年5月,他们还救治过一只幼年的豹猫,最后,那只豹猫被放归山林。

  此外,刘杰介绍,近10年以来,野猪、狗獾等吃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向农民补偿约四五十万元,补偿金呈逐年上涨趋势,代表着野猪等动物活动范围和频繁程度加大,种群数量越来越多,而这些动物,许多都是豹的食物。

  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方面,刘杰说,京西森林资源越来越好,当前门头沟还在建设保护地管理体系,北京市最大的林场——京西林场也在进行升级改造,相信各方面环境都会越来越好的。

  更多的珍稀物种出现在北京,常年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徐基良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北京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好转。

  豹回家,生态基础已打好

  在门头沟,和华北豹一样,名列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就有黑鹳、大鸨、金雕等九种,为何尚未回归的华北豹如此重要?

  徐基良告诉记者,豹是顶级捕食动物,对稳定生态系统、稳定食物链很重要。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当前多地野猪局部泛滥,这其实和豹的减少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野猪的天敌是豹等食肉动物,野猪也是豹非常喜欢的食物。

  “北京的豹离开时间并不太长,只要提供好的生存环境,豹回来是有可能的。”徐基良说,“从豹的食物角度看,它的主要食物为狍子、野猪、斑羚等,在北京的山区,这些种群数量都不错。此外,北京以前还有原麝,这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还是豹的食物之一。我们也建议,在北京引进和恢复原麝的种群,这对丰富北京的生物多样性有很好的作用,也对迎豹回家有一定的好处。”

  在“迎豹回家”的同时,北京市门头沟区还发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年-2035年)》,持续推动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等工作。

  未来,“迎豹回家”的过程中,以及“迎豹回家”之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冯利民说,北京西部和北部地区天然林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要在这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中恢复豹种群,仍面临着三方面挑战,“一是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二是解决人类活动给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和扩散带来的阻碍,三是做好人与动物共生的准备。”

  邓文洪认为,当前仍要做许多工作,“首先要整理历史资料,厘清豹以前的分布范围、生存环境等。其次调查北京境内豹的食物,主要是狍子、斑羚等,食物是否丰富,决定了豹是否真的能回归。其三是调查适合豹的栖息地,包括植保、生物数量、面积等,豹的领地相对较大,一只豹可能需要数十平方公里的领地,我们是否有这么大面积的地方,供豹生存,这些都要调查清楚。”

  野生动物的活动不受人类的控制,消失三十年的华北豹,究竟何时才能回归故乡,没有人能确定。但通过众多迹象,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工作者都认为,华北豹回京的可能性极高。

  “这就附带出一个问题,做好人和豹共生的准备。”徐基良说,“北京是大都市,人口众多,郊区则多是市民休闲、散心、游憩的场所,如果华北豹回来,怎样才能让人和豹更好地相处,要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和预案。”

  一只华北豹的

  回家路

  华北豹,这个中国特有豹亚种的模式标本采自19世纪的北京。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华北豹栖息地,豹会沿着山脉扩散、建立领地,山地是它们的重要家园。然而,近年来,这条扩散之路不再畅通,华北豹的扩散空间越来越有限。迎华北豹回家,让消失的华北豹重新回到北京,就是要修复扩散廊道和太行山脉的生态环境。根据监测,从河北小五台山到北京百花山是华北豹进京的最后一道门槛。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