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的中国工厂
非洲人的中国工厂
本报记者 邹倜然 本报实习生 石涵琳
《工人日报》(2022年08月20日 03版)
阅读提示
“开线喽!”纪录片里,一位非洲黑人,站在工厂的车间里,用熟练的中国话张罗着。中国人在非洲开工厂的故事很多媒体都有报道,但非洲人在中国开工厂,却是个实打实的新鲜事。
由浙江大学张勇老师执导的纪录片《波比的工厂》(又名《中非工厂》),在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连续播出三周,这是首部在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连续多轮播出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也是国内首部深入观察中非民间交往的电视对外传播影片,被国家图书馆和多所知名海外高校收藏。该纪录片讲述了在疫情之下,非洲老板、中国员工在化妆品工厂的种种碰撞与融合,以及为工厂生存所做出的努力。
在从事非洲影像(视)文化研究的张勇眼中,大量以非洲为背景的电影,往往采取的是他者叙事,而非真正从非洲的视角阐述故事。为推动非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张勇执导了多部纪录片。“我的理念是:中非交流,影视为桥。”张勇说。
来自非洲的异乡创业者
“开线喽!”纪录片里,一位非洲黑人,站在工厂的车间里,用熟练的中国话张罗着。中国人在非洲开工厂的故事很多媒体都有报道,但非洲人在中国开工厂,却是个实打实的新鲜事。
《波比的工厂》的制作时间,从2018年9月持续到2021年8月,记录下新冠肺炎疫情前后, 非洲商人波比在中国义乌周边创业的变化过程,形成长片和剧集两个版本。第一集为“疫情之下的中非贸易”,讲述中非工厂老板波比新冠疫情前后工厂不同的经营状态,他在外贸业萧条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困难,让工厂生存下去。第二集为“非洲老板与中国员工”,讲述波比夫妇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与中国员工的关系,如何解决工厂的管理难题,推动工厂向前发展。第三集为“家是心之所在”,讲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洲人,都注重家庭,都在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这是“民心相通”的重点。
在《波比的工厂》中,波比作为一位在华非洲人,其一言一行早已融入中国。在影片片尾,波比唱着“老婆老婆我爱你”这首歌,在唱到“家,是不富裕,可是我,有力气。”时,振臂一挥。张勇将这一画面放入电影,是因为他深刻理解,这一句歌词就是波比的夫子自道,是异乡创业人的心声。
“我们都是朋友”
“我与波比相识于《我从非洲来》。那时候的他除了做贸易,还经营着一家非洲餐馆。” 张勇回忆到。在《我从非洲来》这部影片中,波比以“非洲餐馆”老板的身份出现,后又被张勇团队邀请,参与了该片的放映研讨活动。“看完影片后,波比在一群观众前哭了,说这部片子使他想到了自己的奶奶。”真诚的创作打动了波比,而波比真性情的表现也打动了张勇,二人因片结缘,从此之后一直保持联络。
2018年,波比和中国妻子在浙江义乌附近开办了一家外销西非的化妆品工厂,张勇意识到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在张勇看来,“波比能够代表直接和中国普通老百姓打交道、同甘共苦的非洲人。”
在纪录片中,面对工人的矛盾,波比劝导着“我们都是朋友,我们不是敌人”,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波比在鼓劲儿打气,“我觉得我们能挺过去的”。
经营工厂的波比,要面对中国工厂经营者所面临的许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他的非洲人身份而改变,比如如何管理工人化解矛盾,如何应对上下游的供应链,如何面对疫情,而这,也引发了观看者的共鸣。
在张勇看来,过去也有一些关于非洲人在华工作和生活的纪录片,但聚焦点多在于双方的不同点,存在刻板印象,而现实远远更为丰富多元。张勇希望通过波比的故事打破这一误区,“波比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张勇希望透过这间义乌工厂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中非民间交流的多重面向。
最真实的样貌
《波比的工厂》从2018年开始拍摄,跟拍两年后,新冠疫情暴发,一些行业的供应链受到影响,外贸业面临困难,而这也使影片的主题发生了转变。在《波比的工厂》中,非洲老板、中国员工,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品尝着时代巨变带来的阵痛。“透过这个中非跨国工厂的故事,我希望能让观众看到中国普通人和在华非洲人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所经历的,并由此折射中非人民在深层次交往中最真实的样貌。”张勇说,他希望自己的纪录片,能够改变一些人对非洲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张勇发现,近年来,不少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着非洲人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人专门找非洲小孩录制祝福语喊口号,然后卖给国内的受众,支付当地人的价格很低,来换取一两百元的收入,我觉得这样不好。”张勇说。
张勇还对一个画面印象深刻。在工厂工人离职后,波比夫妻在管理工厂上有一些分歧,妻子认为波比毕竟是一个外国人,有些东西他理解不到。
“那一刻拍摄时我沉默了,波比在中国十几年了,没有他听不懂的中文,但是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张勇说。
目前,张勇还有两部作品正在制作,一部为《我到非洲去》,另外一部为《90后的中非情缘》。前者的视角与《波比的工厂》《我从非洲来》正相反,是讲述中国人在非洲的故事。后者讲述的是中国青年与非洲青年彼此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成就,张勇希望以青年人的视角折射中非合作的未来之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