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42万亿元
作为2022年服贸会高峰论坛之一,2022中国电子商务大会9月1日至2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9月1日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2021年以来,尽管面临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电子商务仍展现出极强韧性。由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显示,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
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军民在致辞中表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1年至2021年,北京市网上零售额由298亿元增至5392亿元,增长超过17倍。
会上,商务部还为2022年新增的河北金卓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电商产业园等14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授牌。
中国电子商务大会由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北京市商务局承办。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2届,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赋能数字经济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智慧,已成为电子商务领域信息共享、合作对接、互学互鉴的国际化专业化会议平台。
亮点 1
北京市网上零售额10年增长超17倍
盛秋平指出,中国电子商务在网络零售市场、网购人数、数字化快递业务以及移动支付规模方面稳居世界第一,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
他表示,今年是第12届中国电商大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12”象征着一个完整的周期,既有圆满、完美之意,也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始。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
2021年以来,尽管面临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电子商务仍展现出极强韧性,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2万亿元,电子商务从业人数超过6700万人。今年1-7月,继续呈现强劲活力,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3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6%,高出全球平均水平约6个百分点,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0.2%。
孙军民表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1年至2021年,北京市网上零售额由298亿元增至5392亿元,增长超过17倍,占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1/20,占社零额的比重从4.3%增至36.3%,对社零额的贡献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全市开展网上零售业务的批发零售企业1271家,其中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214家,电子商务新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实体产业加速转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各行业、各领域企业纷纷触网,积极创新应用电子商务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业态,提升消费体验,比如网络购物、网上订餐、直播电商、网约出行、在线旅游、在线医疗等。传统外贸企业积极拓展线上营销的新渠道,带动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跨境电商成为抗疫情、稳外贸、促转型的重要力量。2021年北京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近30%,其中跨境电商医药产品进口额、B2B出口额同比增长均超过4倍。
上合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作为国际组织代表发表主题演讲,分享国际电商合作新动态。他表示,上合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不断推进成员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地区和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在发展电商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跨境电商能够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开放度以及包容度,上合组织希望能够通过分享实践,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电商和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努力向中国看齐。
亮点2
新业态、新模式驱动电子商务持续增长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司长骞芳莉在大会上发布了《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 。
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商品类交易额31.3万亿元,服务类交易额达到11万亿元;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3.09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占社消零总额比重24.5%;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占进出口总额4.9%,其中出口1.39万亿元,进口0.53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业营收规模达到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4%;电子商务从业人数达6727.8万人,同比增长11.8%。
在她看来,以上数据充分表明2021年电子商务有力地支撑了稳增长、促消费、保就业、惠民生。
报告指出,2021年电子商务呈现几大特点,如新业态、新模式驱动电子商务持续增长,短视频、流媒体直播逐步成为常态化的电商营销渠道,小程序助力企业打造数字新基建;新消费、新品牌助力线上消费提质扩容,“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等促销活动,以新品牌、新国货、新消费持续推动消费复苏和升级,国潮新消费品牌迅速崛起。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21年许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特色产品成为新的国潮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此外,电子商务助力抗疫保供、保障民生和稳定就业;跨境电商加快向品牌化发展;数商兴农行动助力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新农人”电商创业就业持续升温等。
■ 建议
尽快明确数字平台海外经营“红绿灯”设置规则
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发表了视频演讲。她表示,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有交流、有场景、有文化,有很多鲜活的内容。我国的电商是数字经济中间发展最活跃、最有竞争力的部分,但是跨境电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江小涓介绍,我国电商发展较快。网络零售额由2001年的10.4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76万亿元,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22万亿增至39.2万亿元,商品消费线上化水平在2012年首次超过5%(6.37%),在2014年超过10%(10.75%),2020年增至30%,显示出强大的增长能力。
据eMarKeter(市场研究机构)数据,2021年全球网络零售交易额为4.93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比全球零售交易总额增速高出6.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在线销售额达到2.5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51.9%。规模超过前十大电子商务市场名单中后九个市场的总规模。
但中国企业海外占比低。5月上旬,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2年数字跨国公司前100榜单,分析表明,数字跨国公司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传统跨国公司,正在成为改变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的主导力量。中国数字企业入榜少、海外业务收入低,表明我国数字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来自18个国家的100家数字跨国企业中,中国入榜企业海外销售收入份额均值最低,仅为7.1%(韩国10.1%、日本22.4%、美国37.2%)。
江小涓还从治理角度给出了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五点建议。她表示,要从数字跨国公司的角度看待电商平台的重要作用,鼓励平台整合资源提供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全链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企业加强国际化运营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更多鼓励电商平台及相关部门进行电商进口商业模式、监管模式和相关体制机制创新,鼓励进口更多高品质多元化消费品促进国内消费增长;允许更多地方和企业试点数据跨境流通。同时,尽快明确数字平台海外经营“红绿灯”的设置规则和企业海外经营的行为规则。
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
推动建立数字贸易示范区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
新京报讯 (记者张璐)9月1日,服贸会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举行,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跨境电商又是新的外贸增长点,同比增长了28.6%。
盛秋平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贸易遭遇严重冲击。数字贸易凭借线上订购、网络交付优势,为全球贸易恢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服务出口同比下降18%,数字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出口的比重达到了63.6%,较2019年提升了11.8个百分点。
数字服务贸易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复苏的重要力量。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极大地缓解了疫情对全球贸易的冲击。对外经贸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而同期全球货物贸易下降7.5%。跨境电商对全球贸易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数字服务贸易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8%,数字服务出口6828亿元。“同时,上半年的跨境电商又是新的外贸增长点,同比增长了28.6%。”
他表示,商务部将会同工信部等相关部委,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字贸易发展形势,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出台促进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建立数字贸易示范区,办好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通过相关平台的搭建,增强产业集聚效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数字贸易发展的良好生态;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会同相关部门完善法律法规,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商务部将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电子商务谈判,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体制,推动达成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
经济持续数字化有三个重要发展趋势:第一个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正促使传统商业进行自我重构,重新配置工作流。和5年、10年前相比,如今我们拥有更好的人工智能技术、更优质的数据、更好的语音和人脸识别技术、更精准的语言翻译。在这些改进和变化中,中国是引领者。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经济中的数字化系统正在逐渐实现自主化。未来5-10年,发达国家的机场可能会出现中央处理单元,飞机着陆后,单元可以定位其位置,并与之进行交互。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系统正在重新得到设计,使其能够自主解决不可预见的问题。比如疫情造成了严重的运输问题,导致供应延误。需要重新思考系统设计,使其能在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良好运作。 ——“熊彼特奖”“拉格朗日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 布莱恩·阿瑟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