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厚植农业产业发展沃土 把“好丰景”印在农民的笑脸上

发布时间:2022-09-20 15:33:00来源: 人民网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在历史的卷轴中,十年的跨度又足以展开一幅绚烂的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成为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压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海针”。我国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亿万农民因产业兴旺鼓起了“钱袋子”,千万乡村也因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为聚焦新时代十年来“三农”领域,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人民网启动了“我和我的新时代”乡村振兴采访调研。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产业振兴是采访调研的重点,一路走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农业发展大有可为。

  “千县千面千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是发展特色产业的“脑”,思路决定出路。在河北张家口的坝上草原,这里海拔1400多米,位于京津冀涵养水源带上,全年一级空气质量天数占比在95%以上,水土滋润,较为适合畜牧业、牧草种植业及乳业发展。利用区位及资源优势,县域农业经济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打造了乳业全链条产业格局。

  “牧草种植业作为当地乳业全产业链的起点,形成了订单种植的新产业模式,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察北管理区党工委书记薛美华告诉人民网记者,目前订单模式总计带动冀、蒙、甘、晋等地区种植饲草20多万亩,已经成为了规模化、区域性产业。

  农业农村部表示,过去十年来,我国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拓展产业链条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手”,延链、强链聚指成拳。初级农产品价值有限,需要打造农创品牌效应,促进提升产业链的附加价值。

  在黑龙江克东县,人口较少,土地肥沃,人均耕地面积较高。在农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不小的院子,但长期以来县里外出打工的人多,农村出现了不少荒废的院落,利用率偏低。

  结合当地村民居住环境特点,克东县鼓励村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庭院大力发展特色蔬果种植和畜禽养殖,把自家小院的一亩三分地建设成“致富园”,形成了“小庭院”撬动“大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对于脱贫户、监测户,利用自家闲置庭院,种植、养殖一定经济作物的,我们都给予补贴。”克东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孙权对记者说,县里今年计划投入660万元,用于发展小院经济奖补,目前全县参与庭院种植的户数达0.98万户,庭院养殖达1.3万户。

  孙权说:“快速发展的庭院经济产出了大量的初级农产品,我们依托下游农产品公司,将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变成了农特产品,提高了农产品在整个产业中的市场价值。”

  科技赋能是发展特色产业的“腿”,技术加持走得更远。在河北张家口郝家营乡,数字化手段运用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上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的特色融合应用。

  “由于村中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种菜、种水果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成了‘重体力活’,数字化技术帮村民解决了不少难处。”郝家营乡乡长庞建民说。

  记者在郝家营乡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内看到,园区配套有5G物联网络,实现了智能数据采集、设施水肥自动灌溉和机械植保等管理设备,水资源使用率提高到90%,保了产量、提了质量。

  “农户通过管控系统,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大棚内精确的温度、湿度数据,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庞建民说。

  “十年一梦是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画一个坐标轴,横轴是2012年至2022年的时间跨度,纵轴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条持续向上的曲线跃然纸上;横轴不变,纵轴换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则是一条持续向下的曲线。

  在一升一降间,是我国农民群体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是一道“必答题”。如何破题、解题、拓题,考验着乡村振兴的工作智慧。

  破题,着眼点是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其中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关键。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黄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连一片、一山接一山,像一副巨大的绿色茶山画卷。黄金村党总支副书记石金贵告诉人民网记者,村里发展茶产业“冲”出了一条“致富路”,村民们圆了“十年一梦是致富”的期盼。

  在石金贵看来,村民致富的背后处处体现了机制保障。过去几年,村里的农户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但看到流转的土地种出的黄金茶卖价好、能赚钱后,不少人又有了自己种植茶叶的意愿。

  “村里根据实际情况把与村民的土地流转合同进行了变更,村民由原来的只收取土地租金,变成自己种植并负责茶园管培。” 石金贵说,今年清明节前,持续高温天气导致了茶树生长过快,采茶期变短,为了解决“用工荒”,县里通过政策机制保障提出了每个村要建立村级劳务公司,有效预防了无采茶工可用的现象。

  同样打下制度保障基础的还有贵州省道真自治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永奇告诉人民网记者,在选择产业进入之初,首先就要看企业能不能带动农户参与或者带动农户就业,在项目投入上企业也要投入真金白银,在项目运行中要建立保护农户利益的机制。

  杨永奇以食用菌产业为例说:“我们在引入食用菌企业时,探索建立了‘三保’机制,通过保证菌棒出菇率、问题菌棒退换、种植技术跟进等措施,确保每根菌棒产量1.5斤以上;由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实行统收统销、保底收购,拓宽销售渠道,稳定销售价格;以每根菌棒不低于5.3元产值进行保底收购,确保菇农种植收益,实现保技术、保质量、保收入。”

  解题,需要从农户切身利益出发,所发展的产业要与农民有最大交集和强关联性。河南省新县田铺大塆是个特色旅游村,张磊的团队在村口搭建了一个近200平方米的消费大厅,里面摆放着茶油、挂面、辣酱等商品,都统一打上了“大塆印象”的品牌logo。

  张磊笑着对人民网记者说:“大家都听过新文创,我做的这个事叫新农创。通过创意来提升农特产品价格,改变乡村农特产散、乱的现状。我们注册了‘大塆印象’的区域品牌,在摸索整合田铺大塆农特产品、手工食品、非遗技艺等的创意价值。”

  “在选品上,我们尽量选择和村民联系多、家家户户都能参与进来的农特产品,例如豆腐乳、挂面等。”张磊拿起挂面礼盒说,由村民参与制作的农家手工挂面,在礼盒底部都会标注参与村民的名字,让村里产业的发展与村民产生强关联性。

  拓题,要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避免“要老板,不要老乡”的垒大户现象,要有助于实现更广泛农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一个长期需要探索的话题。

  道真县洛龙镇党委书记郑维勇对记者表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各项措施的落地,人是关键因素。要通过各项培训,从培养一批“土专家”示范引领产业发展上用力,储备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的干部,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更紧密连接在一起。

  “此外,还要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培育相关的产业协会,引导村级合作社、种养大户主动参与进来为发展出谋划策,发挥好第三方组织的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的功能,让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深度绑定。”他说。

  “落实优先原则”:加大政策供给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乡土大地上先后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和乡村振兴的“集结号”。一次次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并不缺乏效率,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完善政策举措,从肌体内迸发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力量。

  加强乡村振兴政策供给,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具体实处。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了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滞后问题的紧迫性。

  乡村产业振兴,钱从哪里来?在河南省新县,县委书记夏明夫对人民网记者说:“在机制保障和创新上,新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县级层面统筹涉农资金、推动工作落地和政策落实。”

  夏明夫说,新县在发展农业产业上呈现了特色化、绿色化、电商化、融合化的特点,这背后正是加大了政策的供给和保障。“我们选取了茶叶、油茶、中药材、食用菌、淮南黑猪和乡村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出台专门扶持政策。全县共制定特色农产品标准20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2个,被确定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如何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水利工程”涵养农业“雨林生态”。

  七月的湘西,时值盛夏。稻田里,稻浪随风起伏、稻穗轻轻摇摆,宛若一张绿毯。“以前都是担保贷款,家里没有抵押,根本借不到钱,没法买设备、建茶园。”湖南保靖县黄金村的一户茶农说,过去村里的一些茶农因为缺少资金,难以形成规模、高效的茶叶生产。

  黄金村的发展,是金融行业助农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推出了23条举措指导金融系统优化资源配置。

  2022年6月份,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建立。

  乡村产业振兴,怎样激活市场潜力?“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围绕农业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税费支持政策力度很大,今年上半年我们就享受了增值税留抵退税2次。”湖南一家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宁进告诉记者,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助力新农人降本增效,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湖南省炎陵县已有30余年的黄桃栽培历史,黄桃成为了山区群众致富的主要产业。记者了解到,国家税务总局炎陵县税务局结合黄桃合作社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差异大等实际情况,采取分类管理服务模式,为合作社“量身定制”税惠政策辅导资料,确保政策红利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乡村产业振兴,蓝图既绘,美好可期。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砸,合力绘就仓满库盈的农业新画卷,把“好丰景”印在农民的笑脸上。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