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奋进者”徐华强:做创新药 我们要有自信去引领世界
中新网上海9月26日电 (记者 郑莹莹)“做创新药,不一定要美国批准了才可以,心态上我们要有自信去引领世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徐华强说。
他表示,做新药不容易,需要十年时间,还需要大额资金投入,希望各界可以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支持创新药的研制。
作为“新征程奋进者”之一,徐华强近日在沪接受采访,谈科研之路。
徐华强1964年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的一个归国华侨家庭。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时,他申请了去美国杜克大学植物遗传系攻读博士的机会。待徐华强1994年底博士毕业时,结构生物学正在兴起,他去了麻省理工学院,跟随卡尔·帕博教授做科研。
1996年,徐华强的博士后研究工作顺利完成,去了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2002年他离开GSK回到学术界,来到美国密歇根州的Van Andel研究所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21世纪初,在Van Andel研究所工作的徐华强遇到一位来自上海的学生。他告诉徐华强,中国的发展非常快,他应该亲眼去看一看。
“那时候,我出国20年回国2次。后来我回国一看,20年中国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他说。
2002年,徐华强在日内瓦的一个国际会议上结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从事药物设计工作的蒋华良研究员。2008年,当时已是上海药物所副所长的蒋华良找到徐华强,希望他能帮助药物所建立起靶标中心,提升研究所原创新药研发能力。
于是,2009年,上海药物所与Van Andel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
2010年,徐华强创建了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结构与功能中心,该中心现在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药物靶标结构生物学技术平台。
徐华强取得的诸多突破性成果与进展,使上海在基础研究和靶向新药研发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原创新药的研发能力。
十年间,他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多人担任科研院所的课题组长、生物医药公司的创始人及CEO。他组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靶中心、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成为上海吸引和培养GPCR(多项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领军人才的摇篮。
但在徐华强看来,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我们还处于钻木取火的旧石器时代,未来的路还长。
近年来,他决定用自己多年的积累,在基础科学与临床药物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致力研究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目前,他参与和主导的3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研发进展顺利。
“我是时代幸运儿,踩在一个好的时间点上”,他说。(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