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北京旅游收入65.4亿元 红色主题游持续走热
国庆假期北京旅游收入65.4亿元
接待旅游总人数689.3万人次
本报记者 李洋
今年国庆假期,北京文旅市场总体安全平稳有序,并呈现出市场供给更丰富、文旅消费更多样的特点。10月1日至7日,北京接待旅游总人数6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4亿元。
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地区)是:王府井135万人,南锣鼓巷59.8万人,北京蓝色港湾49.3万人,前门大街景区43.8万人,乐多港假日广场42.8万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39万人,北京首创奥莱休闲驿站景区36.8万人,中粮·祥云小镇32.9万人,天坛公园30.1万人,北京欢乐谷28万人。
红色主题游持续走热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国庆节期间红色主题游升温明显,观看升国旗仪式、参观红色主题展览、游览红色旅游景区等成为市民和游客假日出游重要活动。10月1日,近22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创历史新高。10月1日至3日,“我眼中的红色香山——深度游”活动让众多大人孩子在香山公园双清别墅深入了解红色故事。在香山之巅唱起《我和我的祖国》表白祖国,也成为许多游客发自内心的行为,诞生了许多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上感动人心的小视频。
在香山革命纪念馆,近万名市民游客重温“进京赶考”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青少年群体成为参观主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接待了超过3万人参观。业内专家分析,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是产品供给、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乡村旅游更重修炼内功
10月1日至7日,北京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398.3万人次,同比增长4.4%,按可比口径比2020年增长47.1%;营业收入60480.7万元,同比增长12.1%,按可比口径比2020年增长1倍。游客接待量前三位的是:延庆区126万人次,密云区115.2万人次,怀柔区88.9万人次。在京郊,绿色有氧骑游、徒步游成为新热点。以延庆区为例,5.3万游客有氧骑游妫川线,日均骑游游客较今年中秋节增长468%。昌平等区也在国庆假期前推出多条骑行路线,引导市民绿色游京郊。
国庆节期间,相对于城区的住宿接待场所,更多户外开放的独栋式、包院式精品乡村民宿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去处,一些有条件支持户外骑行、露营度假、农业采摘休闲以及有景区景点线路支撑的特色山区村镇更受欢迎,全市乡村民宿经营客房保持在1.1万间水平,平均入住率达81%以上,延庆、密云、怀柔等区接待人数排名前三。
来自多家品牌民宿和露营地经营者的分析显示,过去只住1晚的常态正在逐渐向入住2晚、3晚转变。“大家更倾向于踏踏实实住下来,更从容地沉浸式享受美景、沉浸式消费。”密云老友季民宿创始人梁晴分析。密云日光山谷营地乐园总经理汤兆则认为,营地的内容运营能力是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营地里有好内容才会持续吸引游客前来。”在日光山谷,国庆假期安排了白噪音露营音乐节、儿童光影剧、露天电影等活动,分别满足不同年龄段客人的休闲需求。
主题街区和休闲综合体红火
国庆假期,市民多选择在京过节,游客出游半径明显缩短,受到10月2日小雨、3日寒潮等天气影响,市民游客骑行漫步、品读城市、文化休闲等“小而精”的出游方式成为民众选择。王府井、乐多港、首创奥莱休闲驿站、中粮·祥云小镇、南锣鼓巷、蓝色港湾等主题街区和娱乐、购物、休闲综合体成为全市接待游客的热点地区,也纷纷出现消费小高潮。
在王府井步行街地区,与平日消费人口占街区总客流80%相比,国庆假期消费人口大幅提升,占比95.75%;与平日本地人口占街区总客流80%相比,国庆假期本地人口下降至73.1%;25至44岁年轻客群依然是街区主力消费人群,占比62%。
在中粮·祥云小镇,第五届户外艺术季举办了逾60场公共艺术街头表演,吸引了30余万人次沉浸式感受街头艺术盛宴,客流同比提升11.53%。落地小镇的lululemon、糖 水 川 菜 、花 盐 街 、LACOSTE等多家顺义首店在国庆前夕开门迎客,也有效地带动小镇销售同比提升逾25%。
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国庆节假期,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市共举办线下演出多达1258场,观众27.4万人次,票房收入4246.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2%、17.1%、9.5%。传统戏曲展演吸引戏迷前往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吉祥大戏院观演消费。小剧场上演的话剧、儿童剧、音乐剧成为年轻父母、戏剧发烧友的“好去处”。
此外,各区的主题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文图两馆服务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662项1654场,参与市民群众578万人次,让市民群众过好“有文化味儿”的国庆假期。
国庆假期,北京文旅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快、严、准、实、细”要求,不仅严格落实了测温、扫码验码、查验核酸、戴口罩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也加大强化了各类安全检查,让市民享受了一个安全放心的假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