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北京警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打掉1200余个涉诈团伙窝点

发布时间:2022-10-08 16:10: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 杜燕)2017年以来,北京警方共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4.5万余人,破案3.6万余起,打掉涉诈犯罪团伙窝点1200余个。2019年11月起,北京在全国率先启用“96110”反诈专用号码,截至目前累计劝阻京内外民众3000余万人次,避免经济损失200余亿元。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拦截资金依法返还工作,累计向全国7000余名被骗事主共计返还涉案资金7亿余元人民币。

  今天,北京市局刑侦总队新闻发言人、副总队长胡英坤在一场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北京市公安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四专两合力”的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思路,创新机制模式,整合资源力量,加强科技应用,持续强化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防范、治理、宣传等各项工作,着力破解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难题。

  创新机制战法,持续提升侦查打击效能

  北京警方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实战能力。北京市公安局和16个区公安分局均成立了反诈专业队伍,全面强化此类案件的侦查打击工作。2017年以来共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4.5万余人,破案3.6万余起,打掉涉诈犯罪团伙窝点1200余个。

  北京警方加强线索排查,严打诈骗犯罪团伙。深入推进“扫楼”等专项行动,全力挤压犯罪空间,行动中先后打掉诈骗犯罪团伙300余个。如2020年11月,在四川、云南警方的大力配合下,打掉一个跨省诈骗团伙,捣毁窝点4个,抓获嫌疑人213名,缴获电脑、手机等大量作案工具。

  北京警方创新工作机制,严打黑灰产业链条。建立“快查快打”“两查三扩一关联”“集群战役”等机制战法。通过组织“断卡”以及对涉诈GOIP、涉诈洗钱窝点、涉诈APP等集群打击,累计抓获犯罪嫌疑人7000余名,打掉各类窝点300余个,缴获电话卡、银行卡共计5万余张,收缴GOIP设备150余台,核破全国案件3000余起。

  密切防范措施,持续提升专业防范能力

  北京率先使用96110反诈专用号码。2019年11月在全国率先启用“96110”反诈专用号码,用于预警劝阻、宣传防范、案件回访、申诉应答等工作,劝阻成功率提升近四成。同时,率先建立四级预警劝阻工作体系,2019年以来先后在各分局和近300个派出所建立了二、三级反诈中心,形成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预警劝阻体系,全面提升了预警劝阻的时效性和成功率。2021年以来率先建立第四级“反诈中心”,以“身边人劝阻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全面提升防范精准度。目前,已在全市30余所高校、部分街乡、企业建立了第四级“反诈中心”,由师生、志愿者、企业员工参与劝阻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劝阻京内外群众3000余万人次,避免经济损失200余亿元。

  北京警方率先建立联动处置机制。会同通信、金融部门和企业建立警银、警通、警企联动处置机制,目前已有中国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电信运营商及多个大型互联网企业入驻市“反诈中心”,实现“专岗入驻+专人对接”。精准查控涉案银行账户、通讯号码、网址域名,及时冻结止付涉案资金50余亿元。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拦截资金依法返还工作,累计向全国7000余名被骗事主共计返还涉案资金7亿余元人民币。

  强化部门联动,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北京警方不断完善两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定期会议机制,建立定期通报和约谈机制,并建立公安提示函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单位下发公安提示函59份,联合行业主管部门约谈整改10余家单位。通过专项整治,被约谈单位,涉及的案件下降幅度超过30%。

  此外,北京警方加强全面宣传,持续提升群众防范意识。以“全民反诈首都无诈”为主题,全面推进反诈“心防”工程建设。

  北京警方开发全国首款反诈专用APP“全民反诈”APP,集反诈宣传、预警提示、线索举报、在线答题等功能于一体,并方便报案群众提交电子证据。截至目前,注册用户已达1500余万人。

  北京警方搭建反诈新媒体矩阵,并组建反诈宣传队伍,聘请全市反诈宣传大使、反诈宣传志愿者10余名,在社区、学校、医院等组建反诈宣传员、志愿者队伍,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反诈宣传工作。组建反诈宣传微信群1万余个,5000余名社区民警及300余名高校、医院宣传员入群,实现了社区,院校医院全覆盖。同时,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先后组织“反诈作品有奖征集”“书画家助力反诈宣传”“无诈校园创建”等专项宣传活动,并举办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防范宣传活动1万余场次。此外,会同市通管局组织运营商发送提示短信20余次,涉及用户8亿余人次。

  北京警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不断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