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村童妈妈”助就业 全职妈妈家门口“上岗”
中新网福州10月8日电 (彭莉芳)从全职妈妈到推拿技师,再到童装店店员,家住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的鲍梅仙,这两年经历的不仅是职业的转变,更是底气与自信的提升。
顾家增收两不误
二十多年前,鲍梅仙从南平的小乡村到福州打工定居,组建家庭。这两年,随着孩子长大,想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的她,苦于自己“没手艺”,对找工作一事束手无策。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年,她参加了所在社区村童妈妈聚乐部开设的肩颈舒缓服务课程。五期的课程学完,她取得推拿师资格证,成为村童妈妈肩颈舒缓服务队一员,时常跟着服务队走进“村童妈妈”的共建单位,为员工提供午休时段的肩颈舒缓服务。
“不仅增加收入,也不影响照顾家庭。”这份工作给了鲍梅仙久违的自信。在取得推拿师资格证之前,她坦言世界“只有巴掌大”,如今“不仅有了技能也有了勇气”。这个月,她主动应聘童装店,重新起步的职场生活让她直言“忙碌又充实”。
鲍梅仙并非个例。自村童妈妈聚乐部2020年开设免费技能培训志愿服务项目以来,通过精准链接当地妇联、社区及社会资源,前后为失业或待业的进城务工女性开展多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涉家政、美容师、电工、推拿按摩等职业工种,累积吸引155人参加。其中55名失业人员考取人社部门认定的从业资格证书,并经由村童妈妈推荐到相应的企业与工作室。“村童妈妈聚乐部”茶会站点被福州市妇联评为福州市“巾帼志愿十大优秀站点”,并推荐获评2021年福建省志愿服务创新大赛优秀项目。
公益服务照亮“村童妈妈”
“不是单人旁的‘俱’,而是聚集的‘聚’。”村童妈妈聚乐部创始人张洁表示,“大家都是从外省来的,找到老乡很重要,又要和福州这个城市融入,大家需要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才能更好地生活。”从聚乐部成立之初,张洁就将服务对象明确为进城务工女性及子女,通过免费技能培训班、各类专题讲座、亲子教育工作坊等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福州,和城市一起发展。
2013年,张洁辞掉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福州,创办福州市信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晋安区鼓山镇发起流动儿童帮扶志愿服务项目,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起初,她专注帮扶村童,即农村来城市学习生活的儿童群体,可随着志愿工作的深入,张洁发现,帮助村童融入城市,单靠志愿者不够,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他们的家庭。尤其是村童的妈妈。
张洁说,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业不正规不固定、多子女、缺乏社会知识系统等,是影响进城务工群体长远规划或关注子女教育的尴尬因素,一些进城务工妇女甚至还面临家庭暴力伤害,及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情况。2017年6月,张洁在鼓山镇启动了村童妈妈聚乐部项目,意在为有需要的进城务工妇女提供救助和庇护,而后,通过招募心理、医学、法律等专业的志愿者授课,开展继续教育服务,提供孩子照看、免费托管、夏令营活动等,不断外延到妇女个人发展、妇女健康、亲子教育等服务内容。
2020年开始,村童妈妈聚乐部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受疫情影响下岗失业的困难人员、生活经济陷入危机的家庭提供解决方案。随着不同工种的技能培训班陆续开课,社区内的妈妈纷至沓来:考取了美容技能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王捷妹不时帮邻居免费化妆,欧雪芳开了美甲工作室,取得推拿师资格证的赵丹开了小儿推拿店……
李姐经营着位处茶会社区村童妈妈聚乐部隔壁的一间小超市,这两年将“村童妈妈”为社区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创业现在多难啊,‘村童妈妈’给她们技能培训上课,真的非常好!”李姐感慨道。
强强联动持续深化志愿服务
从失业走向就业、创业,村童妈妈为失业下岗人员、全职妈妈提供社会生活交往的公共空间,通过学习,获得就业机会和提升职业幸福感。与此同时,“村童妈妈”与当地妇联积极联动,联合开展巾帼志愿服务。为关爱流动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福州市妇联联合福州市信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四安工程”,通过心理健康、亲子教育、个人成长等不同主题团体辅导,共同打造流动务工家庭“在家心安”“在校身安”“社交安康”“网络安全”体系。晋安区妇联向福州市信任社工工作服务中心购买“女性自强计划”服务项目,以线上课程+线下活动的形式,开展妇女反家暴的宣传、救助和庇护,帮助更多妇女提升社会地位与个人价值,增强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促进家庭和谐,营造安定、有序、文明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村童妈妈又将服务半径外延至服务点所在社区的村民提供支持和帮助。据统计,“村童妈妈”共举办亲子教育工作坊310场、社会融入服务活动165场,为1580人困境儿童健康评估,累计受益38550人次。
“城中村会随着旧城改造不断被拆掉,村子一拆我们就要去另一个村子,为当地的流动人口包括当地村民提供支持。”张洁透露,未来,“村童妈妈”还将深入对高龄进城务工群体及困境边缘少年的志愿服务,联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为老人提供一些健康的保障和生活的支持,为孩童提供走出困境的培训与帮助。
走进村童妈妈在鼓山镇设立的四个服务站点之一——茶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童妈妈聚乐部,整墙的照片记录孩子笑脸和快乐点滴,以及妈妈们参加技能培训时专注的面庞。傍晚,放学的孩子在聚乐部内玩耍等父母接送,社区老人或饮茶或闲谈,有序和谐。
“妈妈有希望,孩子有未来”,在服务站点门口,张洁指着这十个大字感慨,这既是聚乐部成立的初衷,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