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为何特别强调“斗争”?
(中共二十大·观察)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为何特别强调“斗争”?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为何特别强调“斗争”?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斗争”一词,对于中共这一百年大党意义深远,“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斗争”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面向全党,习近平提出“三个务必”,“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其中之一;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也被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在党建专家看来,在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提“斗争”,展现出百年大党应对未来风险挑战的姿态,对外传递出以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应对不确定性的决心。
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于领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执政党尤为关键。
“作为百年大党,中共将以何种方式和态度面对未来潜在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考验,是二十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指出,“斗争精神”折射出中共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中国政治语境下,“斗争”一词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在中共二十大报告的最新表述中,既有“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也有“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既有“反腐败斗争”,也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等。
对此,党建专家分析指出,理解中国当前政治语境下的“斗争”,应该结合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准确看待“斗争”的客体。
就外部环境而言,当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面临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能走传统的西方现代化之路,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表示,“争取和平的发展环境,需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
就内部环境来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亟须得到解决。
“无论是应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还是推进自我革命,斗争精神强调的正是知难而进、知难而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以斗争精神直面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斗争”作为具有特色的政治语汇,在国际舆论场上会不时遭遇误读和误解。不少声音将其理解为片面的“阶级斗争”或“军事斗争”,进而错误判断未来中国发展模式和道路。
对此,习近平曾指明中共斗争的目的——“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
竹立家分析表示,“斗争精神”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品质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需要结合时代的背景特征准确理解“斗争”的意涵。
“斗争精神的时代特征、丰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战略目标和任务的不同而改变。”戴焰军进一步说,斗争不是目的,而是方式,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式。(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