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穿戏服 演绎年轻态徽文化
23岁的陈磊脱下厚重的戏服,还来不及擦去脸上的妆,和同事收拾完剧场卫生,就开始复盘当天的演出……国庆期间,黄山迎来旅游旺季,观众挤满了礼堂。2021年,这群怀揣着梦想和情怀的年轻人聚集在安徽黄山市歙县许村。一座牌坊,一个亭廊,一栋旧影院,一幕新戏剧。许村的旧影院在这群年轻人手上焕发了新生。许多游客称,在此了解到了不一样的徽文化。
许村旧影院(村会堂)闲置多年,破旧失修。为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2021年,许村镇通过“双招双引”吸引外资企业与村集体合作,以“租赁+合作入股”方式,联合“红妆缦绾”项目团队,将老影院打造成集非遗文化传承、展示、互动、摄影为一体的影院民宿。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看戏,观众不仅是观众,也是演员。“‘沉浸式’是我们的特色,让游客体验传统民俗。”剧场艺术总监胡洋介绍,游客入场前需要换上演出服,上交手机,以第一视角去听、去感受,把自己融入情景中。
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的《许村有喜》是剧场的第一部原创戏剧,剧本参考民间故事,将话剧、戏曲、舞蹈等艺术门类融为一体。剧情里,许家老爷宴请宾客,报名的观众在演员引导下参与演出,他们带着不同的徽州特产上门娶亲,推动后续剧情发展,同时近距离接触古村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黄山毛峰”“徽砚”“许村大刀灯”等特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融入剧中。
往年许村每逢重大节日,所有宗祠都会派出一支舞刀队,表演者擎着两丈多高的大刀,走上十里长街,来回舞个通宵。近几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个传承近百年的民间艺术几近消失。为了重现大刀灯舞,胡洋等人专程拜访了民间的老艺术家和文化保护者,在他们的指导建议下,“许村十三刀”得以“重现江湖”。
大刀灯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毛竹和杉木,需手工将其扎成大刀形状,内点蜡烛,外糊棉纸,在棉纸上画上人物、花鸟、亭阁等图案,融工艺、文化于一体。“剧中所用的大刀,都是当地艺术家为我们亲手编制的道具,我觉得特别宝贵。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保护、传承着徽文化。”
国庆期间,剧场在《许村有喜》基础上,升级创作了《徽州府有喜》。胡洋介绍,后续还会推出红色题材、校园题材、谍战题材的新戏剧。剧场民宿创始人之一的李春艳说,“我们的目标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尽可能开设不同题材的场次和场馆,最终能够在当地形成独有的文化氛围,把整个许村做成一个承载沉浸式戏剧的文化群落。”
剧场知名度扩大,离不开年轻演员的付出。本科学习表演的陈磊是这里的全职演员,尽管毕业后在合肥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他得知许村开设剧场的消息后,出于对家乡的感情及对表演的热爱,毅然辞职回归家乡。
陈磊每天不仅参与演出和管理,还要联系群演。他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群演都是当地村民,因为有农活,不确定谁有空,所以每天来的人都不一样,就像在‘拆盲盒’。”陈磊同时也担任民宿管家,每天和村民们打得火热,并乐在其中。“看到村民收入增加,我十分有成就感。”
常驻演员姜光钰来自安徽六安市,新婚不久的他出于对徽文化的热爱来到了这里。“每天可以观赏甚至参与‘舞草龙,大刀灯,抬汪公’这些民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含有传统戏剧的演出对演员形体和动作要求高,强调演员“手、眼、身、法、步”统一协调。姜光钰起初并不适应,在当地演员的帮助下,如今在舞台上游刃有余。
“民宿里的工人、保洁、厨师,剧场的一些工作人员,包括剧中演丫鬟、打手等的演员,我们聘用的全都是许村当地的村民。”李春艳表示,剧场自开办至今400多天,能够收获大批游客,与当地老乡的奉献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加上常驻演员,剧场民宿创业团队有十余人,每个成员都把将徽文化发扬光大视为己任。“每一个原创剧本都是由专业编剧创作,然后参演人员二次创作,共同磨合。往往需要经过几十次的排练才能搬上舞台。”胡洋说,演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两名外国群演。
剧场民宿团队另一位创始人孟成曾是电视媒体人。提到创业初衷时,他表示:“在工作中受到多姿多彩的徽文化熏陶,对徽州产生了兴趣,一直想要做些什么。现在,秉承着乡村振兴和文化先行的理念,能够发挥表演和电视制作专长,将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下去。”
作为安徽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沉浸式剧场民宿,“红妆缦绾”在歙县逐渐有了影响力,胡洋介绍,“演员们现在去镇上买个早餐,都会被认出来”。“演得真好!”“刀耍得漂亮!”等来自村民的夸奖让团队年轻人充满信心。
剧场的红火不仅带动当地村民就业,也为文旅发展提供新思路。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剧场与一些高校、企业合作,为学习表演的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由此推动高校产学研用,丰富当地旅游经济业态。
随着黄山市旅游业复苏,许多和陈磊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结合当地民俗,创新文旅运作和服务模式,书写更多“许村有喜”的故事。
汪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